敬事房究竟在不在皇宫里,为什么在故宫里找不到?
敬事房的旧址在现在的故宫中,只不过有的无特殊标志,有的不开放参观而已。
敬事房是清代内务府系统中管理紫禁城内宦官的部门。根据《国朝宫史》等文献记载,敬事房初设于康熙十六年,其职责为“专司宫内一切事务,奉行谕旨及承行各衙门一切文移”。内务府其它部门要与宦官打交道,多是通过敬事房。
关于敬事房的所在地,查慎行《人海记》说是在东路六宫的景仁宫中。但据嘉庆十一年成书的《国朝宫史续编》,敬事房在乾清宫建筑群内,具***置是乾清门西侧的庑房里,门朝北开,悬有清圣祖康熙皇帝所题“敬事房”牌匾。其西侧就是康熙时著名的南书房。
(乾清门西侧的敬事房旧址)
这一处地址离乾清宫、养心殿等皇帝寝宫都较近,敬事房首领在此值班,承奉皇帝旨意会比较方便。现在此处大概是作为展览室使用,无特殊标识。
敬事房作为管理太监一切事务的总部机构,必然会设立在紫禁城中,我们现在大多数普通游客去故宫旅游,为什么会找不到敬事房呢?这主要是因为敬事房如今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场所之一,不对外开放,自然咱们游客是见不到的。
敬事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最初的位置,我未在史籍中见过记载,在乾隆年后被固定在紫禁城的乾东五所。乾东五所,当初是与乾西五所相对,后来乾西五所改为重华宫、漱芳斋,所以其因与宁寿宫南侧的南三所相对,便更名为北五所。北五所共有5处建筑群落,自西向东分别是管理***书画的如意馆,管理***医药的寿药房,管理太监事务的敬事房,管理后宫衣物的四执房,以及管理宫廷收藏的古玩的古董房。其位置在御花园东侧,东六宫北侧,以及珍宝馆的西侧,如今五所均不开放,大家只能根据上图找寻其位置。
说到敬事房,有很多野史杂说,大多把它认定为负责后妃侍寝事务,比如皇帝翻牌子、记录哪位后妃等等,其实它是一个全面管理太监的总机关,归内务府掌仪司管理,只要是太监参与的活动,它都负责,包括紫禁城、圆明园、各行宫,包括各王府太监,后妃侍寝一定是它负责的内容中的一项,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由于太监参与的事务,一般都是***最日常、最私密的生活,所以敬事房也一定会设立在紫禁城禁宫以内,我们看北五所的这个位置,足见其职能的特色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到农村收购缝纫机?现在卖缝纫机能得多少钱?
缝纫机属于特定时代的产物,在现代的社会里面已经很少有家里人使用缝纫机了,可能很多人家里的缝纫机都已经落满灰尘了。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时候,有些家里如果有人结婚的话都一定会要求家里有“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当然了,当时的社会条件能够真的拿的出“三转一响”的家庭并没有很多,很多家庭勉强能够凑出来一台缝纫机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缝纫机成为那个时代有钱家庭的代名词。缝纫机对家庭非常的重要,这和自古以来我国的男耕女织的思想有关,男性耕田,女性织布,缝纫机自然就少不了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有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大件”就应运而生,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成为新的时尚。现在人们对生活又有了新的要求,汽车、房子、手机、电脑成了人们新的追求。从“三转一响”到“四大件”,从“四大件”到“新四大件”,这反映出来的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反映的是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新的时代里面,一些老物件却因为其可以反映出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它们的价值也能够得到了重新的体现。去年在回到农村老家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商贩会在村里收购一些缝纫机,根据缝纫机的品质不同,缝纫机的价格也从几百到几千有一些差异。
这些商贩收购到缝纫机后根据保存质量的不同用途也是有所不同的:一是出售给一些想要收藏老物件的人。一些人就乐衷于收购这些老物件,而且愿意出很高的价格。二是卖给一些景区。很多新修建的景区需要一些老物件做展示,不仅是老的缝纫机,一些水缸、石磨、木箱等也有收购。以上两个就是这些商贩收购缝纫机的主要用途,本质上还是为了赚钱,增加自己的收入。在笔者看来,像缝纫机这些老物件其实不在于她的价格多少,而在于它的纪念意义。相信很多家庭里的缝纫机都和自己的母亲或者奶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她们已经不在了的话,把缝纫机保留下来也是非常美好的记忆,毕竟有些东西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好多了,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很多家庭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充足了,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卖家里老人留下的老物件去增加收入。如今在农村还可以看到缝纫机,或许再过百十年以后,农村就见不到缝纫机了,即使它的实用功能不存在了,也可以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子孙可以知道曾经艰苦的岁月。缝纫机留到现在已经不止是一个工具了,而更多的是一个念想,对曾经那个时代,对那些已经离开我们身边的人。别人收购缝纫机的时候或许会以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价格来收购,这些钱可以用来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如何来填补,关于曾经的记忆如何来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