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如此备受推崇?
什么叫迂回穿插?
迂回是,不让敌人发现,绕着弯子 插到敌人后面 切断敌人的供给 包抄敌人。如祖国***,山东胶东口袋战争。比如:1947年7月,山东胶东半岛口袋战。***军队用12个旅,约20多万人,由连云港、临沂、诸城、潍坊市将山东半岛的出口堵住,再由潍坊向东北方向,昌邑、平度、掖县、招远,手拉手得围剿山东半岛的八路军,逼着由许世友领导的我军九纵和十三纵部队(现在的27军)以及地方部队约四万多人,从山东半岛的西部向东部后撤。***的口号是,要把土八路赶到北海里 去喝海水。(这时青岛、烟台都驻有***军队)。
这时我军九纵部队偷偷得迂回到敌人后面,直奔昌邑县的三合山,那里有***军的45师师部、后勤供给部,还有少量的警卫部队,他们战斗力很差,都被我军九纵和十三纵部队很快消灭了,我军缴获了大批的美式的武器和***。***失败了。
关于穿插。就是打开个突破口,大部队冲进去,再向两侧扩展。目的是 不让敌人的大炮 发挥威力,进行近战 消灭敌人。比如:51年5月14日晚8点钟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总攻击,我们7907部队(27军81师)为剪刀师,由师长下连 带领士兵冲在前面。到第二天10点冲进敌人纵深10多公里。后面大批的兄弟部队,20军、26军、12军、60军 跟进,向两边穿插。打的南朝鲜兵,班里的战士 找不着班长,排长找不着连长,敌人失去指挥。捷报传达俘虏南朝鲜军队两个师、交给了北朝鲜人民军。
穿插迂回我术是运动战常见的一种大范围内调动兵力,突击一个点,打乱一大片。
***指挥的四渡赤水和肖劲夫指挥中印战争均***用这一战术。
最初发明者为韩信,在两军对垒时,以一部人马突袭敌方一弱势处,将敌分段,在敌两头来救援时,利用外部兵力追击,使其首尾难顾,从而达到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的目的。这种战术适用于山地作战,对大兵团作战没用。
穷则迂回穿插,达则给老子炸
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军事堡垒啊,仿佛就能一个点,但是缺能控制整片地区?
例如一个防线,绝对不是***拉手,排队,而是整个防线只有几个防御点?
根据军事理论:部队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形成战斗力,从这些防御点溜进去的部队,无法形成持续,长久的战斗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啊,穿***去的部队,无法跟后面主力部队保持有效的联系,指挥链不完整。
内外无法联系,这要求穿插任务的部队有绝对的组织度,这个很难做到,深入敌军包围,孤立无援,这种部队需要的是信仰,以及顽强的战斗经验,其指挥官需要极高的战术战略水平——而这恰恰是***的强项,过去那个敌强我弱的年代,无数的部队就是独立作战的····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联系不上上级是个多大的问题
换句话穿插迂回,大家都研究,但是都不敢试。美军如果搞穿插迂回,进去的部队如果跟后面失去联系,就崩溃了。
这里要提一下,秦国,武安侯,白起,长平之战,就是秦军一些成功的穿插迂回,可以说在军事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穿插迂回的战术,只有中国人民***能够做到,外军可以推崇,可以学习,但很难实施,很难成功。
首先,穿插迂回,大多发生在我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敌人可能溃退,于是派出一支奇兵,在敌人退却的必经之路进行阻击,引起敌军混乱,丧失战斗意志。
1,先打锦州,就是战略性的穿插迂回。关门打狗,全部把东北***军队就地歼灭。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军队军心动摇,于是,***正如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崩溃。
2,歪打正着,冒进的146、145师拖住了白崇禧的部队。正是由于青平树之战,***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却为东北野战军截断白崇禧退回广西的道路,最终把白崇禧30万部队,在湖南就地歼灭。
3,三所里穿插迂回,成为经典。类似于146师部队的巨大损失,指挥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部队能不能按时到达、面对敌军的围攻,穿插的部队能不能完成阻击任务。在三所里战斗中,我志愿军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如果志愿***力强一点,美军早就粉身碎骨。但这是中国军人的绝唱,外国军队不可能***。中国人民志愿军,每一个都是喜马拉雅山,豺狼虎豹妖魔鬼怪永远休想翻越。
4,美军不可小嘘。遭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美军损失惨重,但还没有完全崩溃,说明了美军武器装备的优势,以及良好的战术素养。
美军也有穿插迂回的成功战例,并且大获全胜,那就是仁川登陆。几乎一夜之间,北朝鲜军队土崩瓦解。因此,美军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以前是、现在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恐怕都是。
确切地说,我军推崇的是建制分合下的大纵深穿插,最著名的就是抗美援朝前四次战役,毫不夸张的说,将联合国军打蒙了。而我军的穿插和二战德军的闪电战也不一样,德军是利用强大的装甲部队,打开缺口推进到后方反包围。而我们是将强有力的突击力量,短时间化整为零,向敌军主力集团穿插,在合适的战略位置重新组织建制,对敌军后方进行打击,甚至围歼。
我军穿插战术备受推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战争中磨练,早已成熟的战术体系。抗日战争时太行山腹地的根据地,游击战术。***时中原突围。直到抗美援朝初期达到巅峰,作为二次战役的棋眼,38军主力从27日夜晚开始,向美军后方纵深开始了营团级规模的大范围穿插,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成功的一次穿插,成功地达成了突袭和包围。113师作为穿插主力,分出339团3营向川铁路桥开进,,337, 338两个主团则作为38军的尖刀,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直插三所里,直插美军的咽喉!三所里是三条公路的交点,是美军补给线和撤退通道的咽喉,这里有几个能互相掩护支撑的高地群,天造地设的阻击阵地。这里,将敲响第八集团军的丧钟。可以看到我军在兵团级会战中,将建制化成营团级,几百人灵活的突击力量,美军从来没有见过。
2.强大的执行力,意志力。穿插是战斗意志的决胜。无论是近代战争还是现在战争,说到底拼的还是人员,再强大的战术,没有人去执行也没用。我军党指挥枪,信仰决定一切,就为战术的成功奠定了基调。几百人的队伍抛弃重武器,以轻步兵的火力去攻击一个师级单位,以连排为单位死守一个高地几十个小时,只是什么样的勇气与魄力。
3.优秀的基层军官,高素质的兵员。
而且我军尤其重视基层指战员的培养,在战场上,小部队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在没有通信,没有后勤的情况下,指挥员的才能会被无限放大,有敏锐的战斗意识,快速对敌我力量进行评判,进而下达命令,在运动战中尤其重要。轻步兵作战能力我军可称世界第一,主观能动性凸显。
渗透迂回也许是各国军队都曾实行过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战术。它可能还有胡蒂尔战术,风暴突击群战术等其他名字……
但是!!!
穿插战术!看清楚了,穿插战术,无论在美系还是苏系的步兵战术手册里,都看不到"穿插"的概念,只能找到类似但是不同的"渗透""迂回"。
可以这么说,穿插战术是独有的概念,在***出版的《战术学》里有明确定义:"穿插分为强行穿插,秘密穿插及两者结合穿插,目的在于突破敌人薄弱间隙,夺占纵深要点,袭击重要目标,阻敌增援,断敌退路",其他的大部分官方定义都差距不大。
穿插战术与其他各国大同小异的"渗透"战术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这个"强行穿插"上。在其他国家的定义里,渗透战术永远是正面战场的配合,属于战术层面的活动,目的以侦查和破袭为主,就算有分割敌人的任务,层次也低的多,以小队或者部分部队为主。
而穿插在我军地位很高,常常在战役乃至战略级别里占据战场主要而不是配合作用,其分割包围,阻敌增援,断后阻击很多时候都是整个战场歼敌的关键,从事穿插的往往是我军拳头部队,主力部队,比如强穿三所里的38军一一三师。
所以我军在穿插行动时,并没有像其他军队那种"被发现即失败"的特种部队式偷偷摸摸,而是穿的过就穿,穿不过就打着强行穿的暴力模式,一次穿插活动很有可能要与被穿插之敌军反复交战,属于阳谋。
李清照是才女,你认为她的哪首词写得最好?
我最喜欢的是: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花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天气阴沉沉的,浓云密布,雾气氤氲,香炉里的香气缭绕。又至重阳佳节,所用的纱帐到了半夜感觉凉气袭人。
来至院中篱笆前,黄昏时候,迎风把酒,有花香飘来。此时最消魂,西风吹来,卷起门帘,人比菊花还要消瘦。
词作描写重阴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李清照有《漱玉词》流传于世。我最喜欢她的一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词人的晚年,上片伤今,注意用了三个问句。
“人在何处?”,写出孤身飘零的处境,当时词人流寓临安,漂泊异乡,家在哪里?国在哪里?
“春意知几许?”,承接上文的视觉与听觉,词人联想到春天。只是初春时节,星星点点的春草,刚刚冒芽的柳枝,春意不浓,有些失望,而人生的春天早已过去,备觉失落。
“次第岂无风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风雨可能即将到来,“风雨”这里语义双关:一是自己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人生风雨,二是南宋朝庭时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下片追昔。词人回忆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情景。有几重对比:那时的热闹与现在的冷清;那时年轻美丽与现在年老憔悴,那时的情绪欢乐与现在的心情悲凉……今昔对比,时过境迁中寄寓作者多少感慨,多少沧桑,多少悲痛!
李清照宋朝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是美丽和才华的化身,属于那种才貌兼并的女子,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李清照的喜爱,可以说是不言于表,无论是她的诗作,还是她的词作,那都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当人们只要一说起才女,那第一个便是想到李清照,所以说李清照便是才女的代名词。她的词作以婉约为主,当然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万丈。
其实作为一名女子,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与那些男子相提并论,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何况李清照无论是她的人品,还是她的才华,一点也不逊色于当时的男子,她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以及词作,而且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流传了下来,再加上《知否,知否》电视剧的播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不会陌生。
李清照传世的词作有六十多首,每一首都很经典,优美婉转,非得要找一首最好,真的不好找。就以下面首作为最好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首代表作,景、物、人、酒,连成一气,充分体现出了待字闺中的李清照的那份洒脱与不羁。
这首词,虽然仅有短短六句三十三个字,却是奠定李清照“才女”地位的一首词,据说当时这首词,一经流传,便轰动朝野。全词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栩栩如生,以对话的方式来推动这首词的词意发展,可谓是独树一帜,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非常高,尤其是对最后四个字“绿肥红瘦”。
感谢来邀,有《武陵春》一首献大家,我特别看好李清照才女的这一首。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晓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