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遇到陌生交响乐谱,头脑中会不会响起交响乐?
会,肯定会。指挥要具备键盘、管乐、弦乐、打击各声部区至少会一样乐器的演奏能力,熟悉各乐器的音色、演奏难度、特性,有极强的读谱能力。
有一个硬事例。贝多芬在写第九交响曲的时候已经失聪了,在听不见的情况下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足见其记忆力的超强能力。反之,指挥也能在脑海中浮现音效,来判断作品的风格,效果。只是有水平高低的差别。
该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厨师研究一道陌生菜品的时候,首先脑子里的第一想法就是:这道菜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在用餐者面前,原料选用是否正确、搭配是否合理、调味是否健康、摆盘是否美观;对于建筑师来说,一张图纸摆在眼前的时候,脑海里会想象出这个建筑的轮廓、整体构造、细节处理、建筑材料、布局装饰等……那么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他工作的汇报,当看到一张陌生的乐谱,首先是读谱、和“听谱”(虽然没有演奏)。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也就是可以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
我们普通人的音乐欣赏是靠耳朵听,而指挥家则是靠眼睛听的。尽管作曲家把每一个音符都标得清清楚楚了,但这些演绎者对作品的理解肯定会对作品产生影响的。脑海里的音符在指挥家手里变得具有表现性,指挥家通过肢体舞蹈增强作品感染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指挥都有,指挥各有各的风格,有的指挥看上去沉默,热情都在心里和手上,有的指挥则表演性很强,在音乐传达感情的同时,指挥自己也在用形体动作给观众传达着自己的情绪。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然后指挥家就会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乐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
所以,当一名优秀的指挥家,拿到乐谱的时候,脑子里第一时间就是那或震撼、或婉约、或激昂、或恬静的音乐!
纯属个人见解!
一个弹琴多年的乐手或者演唱多年的歌手,面对陌生的曲谱也只是在看到一瞬间!更不要说是一个指挥家了,当他浏览完所有的小节以后,那么一个乐团就摆在了他的眼前!
指挥家是音乐界的全才!他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熟悉各种音乐风格,了解各个时期的音乐和历史,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有着极强的节奏感,和多声部平衡能力!所以当他看完一个陌生曲谱后,需要什么样的器乐,多少人,一个什么的情感体现等等都会一一呈现在她的脑海里,,一首华丽而完美的乐章为就此奏响,至于演出得到的结果,不光看指挥家,还和演出人员,当时状态有关!
音乐像一个人,有他的自己的呼吸,指挥完美时,就像自己和她一起玩耍,已经忘乎所以了!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一个名词讲起:内心听觉。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熟悉这个名词,它的意思是你在看到一份新的乐谱后,你可以通过脑海中对于乐器之间以及和声的理解,来描绘出一个基于乐谱的声响缩影,而这个缩影就是内心听觉。简单的来说,指挥家只需要看下谱子就能模拟出谱子中的声音。当然这个是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的。而且能获得最佳效果的训练的时间也基本只限于孩童时期,我们称之为:基本功。在进入专业学府训练之后,我们会有相对应的训练课程,例如:视唱练耳,音乐基础,和声和配器。在经受过长达6年甚至更多的年头的磨练下,指挥家“有可能”能获得这项技能。但是因为这个技能的重要性和实际获得难度,所以指挥家这种职业的淘汰率也是相当高的。所以基本所有的我们能熟知的指挥家们,都是有这项技能的。
不要说你已经给他的是交响乐谱,即使你给他的是单声部旋律谱,他的头脑中也会生成交响织体的音响感觉,不然怎么称为指挥家呢?长期在交响乐的环境下工作,单线条的旋律他会像老茶客遇到凉白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