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过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聊天感觉索然无味?
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内心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读过唐诗宋词,才能在游览名山大川的时候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落九天的奇妙境界,你读过红楼梦,才知道为什么是留得残荷听雨声,什么是寒塘渡鹤影,看过安娜卡列琳娜,茶花女,感概爱情是求而不得的奢侈品,看过金庸的小说,你希望有一天有人陪你笑傲江湖,陪你神雕侠侣…书中的故事和人物让你体会人生百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当然也让你的心胸更宽广,会有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自己和多方。如果对方没有读过这些书籍,我相信你们是不可能做到灵魂深处的沟通!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个美容机构的小姐姐。聊天的时候,她问我:“你们这些高学历的人跟我们这些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是不是很难聊得来呀?”我愣了愣回答:“还好呀”。接着她又说:“是么?有时候我遇到一些高学历的客户总觉得很尴尬。她们也总是不稀罕搭理我。”
一时间,我有些不知该如何续上话题,只能讷讷地宽慰她:“还好还好,聊天而已,没那么多讲究。”
这件事过后,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读书、文化这些给自己增值的东西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拉踩的手段,以及我没有做这样的事情吧?
多读书带给我什么?
我个人的爱好较为广泛,所以所看的书很杂乱。非要说喜欢哪个作家,那应该就是余华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保持着每天都阅读的习惯。这给我带来最显著的感受就是,我知道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哦,原来这件事是这样;哦,原来还有这样的道理;哦,原来别人是这样看待事情的。
如此一来,有时跟别人聊天,我会发现很多事情对方一提,我便会有所反应: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言论;我曾经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聊天的趣味性丰富了很多。于是也会发现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小秘密。
这才是所谓的有趣的灵魂。
除此之外,多读书给我带来的是,宽容理解的心态。当眼界随着阅读量的增长而得到拓宽后,以前许多不理解的,慢慢地会变得理解,变得宽容。于是你会发现,许多真正的名家反而能与所谓的“没文化”“不读书”的人交流沟通得很好,甚至打成一片。
用禅语来讲,多读书其实是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起初大家都没怎么读书的时候,怎样都能聊得来;后来当一个人开始读书,并有了一定累积后,就开始出现与所谓的“没文化”“不读书”的人出现沟通壁垒;当这个人的阅读量和累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他又会回归初始状态。
这句话说的不准确。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确是这样。
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很好的沟通,并不是由所谓的读书多少决定的。
有可能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对方的认知领域不是完全了解,但是这并不是阻碍双方交流的障碍。更不能以此为借口,看不起那些读书不多的人。
前些年,由于工作需要,接触过方方面面的人。也包括一些被认为是社会底层的人。实际上,他们具有极高的聪明才智,在自己的领域中如鱼得水。很多东西都是所谓的读书人不懂的。
只要能和他们心意相通,就能聊的很好,很有兴致,没有障碍。
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能够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许多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够学到的。
所以,只要有诚心,能虚心,就能够和各种不同的人,进行很好的交流。
同感。读书少的人,就关心生活的琐碎小事,比如抢红包,写字不好看怕别人说闲话,不先发表意见等别人说话后随声附和,一说读书就反感,没有随口的文学词汇,都是家长里短的婆婆妈妈。读书多的人,谈论国家大事多,有主见,经常发表高见,出口成章但很少显摆学问。工作效率高,勤做笔记,知行合一,对领导不卑不亢。对普通人一视同仁,尊重弱势群体比如劳苦大众。
因为不在一个频道上
读书之人易将谈话转到书本上,不读书之人的观念则来自生活实践积累,或是通过看电视看手机以及道听途说得来的碎片化信息。
也就是说,二者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不同,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来源不同。
各自说各的,互不理解,很可能谈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读书之人容易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而不读书之人看问题容易固守成见,仅凭生活经验论事,缺乏理论依据。可谓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不过,总体来说,不读书之人的思想是容易流于浅薄的。
人之思想,主要是靠学习来填充的。多读书,会让人思考问题更全面更深刻。
我的朋友圈中既有读书的也有终日不读书的,听这这两种人争论问题,会觉得很有意思。读书之人和不读书之人,在讨论深层次问题时,完全是各说各的,可谓白天不懂夜的黑。
其实,读书之人,也应该向生活学习,放弃偏见与自傲,还是可以与不读书之人沟通的。当然,如果双方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价值取向不同,那就极难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