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在最新的专访中呼吁保护方言,方言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方言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保护方言?答主觉得可以从六个方面来阐述这两个问题。其实方言在语言的交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会功能,方言的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方言频繁且高调地出现在影视剧及戏曲中,许多***作品、戏曲都带有方言的痕迹。比如《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是以天津方言为主的电影,电视剧《武林外传》里闫妮饰演的女掌柜,用的是陕西方言。再比如粤语在广州电视媒体中占着主导地位,收视率前十的频道粤语就占了七个。还有我国的戏曲和说唱艺术其实也都是方言的延伸,如国粹京剧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剧、昆曲和秦腔及黄梅戏等都有方言的丰功伟绩。如今电视广播、小说、小品、歌曲、甚至手机***和短信都有使用方言的,这些都彰显了方言存在的价值。
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蕴涵在方言之中,没有方言,普通话也就不存在。如北京话里的“侃大山、大款、砸牌子、托儿”,广东话里的“买单、炒鱿鱼、煲电话粥、花心”,上海话中的“割肉、搞定、套牢”以及港台话中的 “作秀、搞笑、另类、愿景、资深、卖点”等, 还有像“写字楼、便当、大排档、银楼”等等。这些词语已成为当前普通话的常用语或流行语,它们的引进极大丰富和充实了普通话的词汇,为普通话增添了活力,增强了表现力,因此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
方言是各地域人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有些方言所表达的含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好多方言都能贴切、传神地表达当地人们的思想,其形象熨帖的表达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众所周知东北话中经常会用到一个“整”字,“整”字搭配的范围极其广泛, 可以说:咋整、整明白、整点吃、整迷糊、整事等。“整”字可以说在东北话中是个万能动词,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使用。
秦腔的没落是秦腔本身发展的使然,还是因为有别的原因?
你好,我是国风!
按理说咱们中国有56个民族。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江浙文化,川陕文化,闽南文化,西南文化与东北文化应该是各有特色五彩纷呈!中原的京剧豫剧,齐鲁的吕剧,江浙的越剧黄梅戏,川陕的川剧秦腔晋剧,闽南的粤剧,西南的滇剧,藏剧。东北的评剧二人转也都是各有千秋,受众很多!
首先,我们刨除戏曲文化蜕化的因素。单纯从戏曲本身的可适性来分析。我本人是吉林人按理说应该受众影响喜爱吉林地区戏曲文化二人转才对。但是偏偏我这个人很辩证的接受文化。二人转的内容三俗实在让我不堪忍受。所以我不喜欢它。
京剧,豫剧怎么说呢?都说它是高雅文化,但我实在没听出高雅在什么地方。反正觉得是因为众多的人捧臭脚,所以他才被动的“高雅”起来!闽南的粤剧,听起来也不错,只可惜闽南语让人觉得有些生涩。滇剧藏剧川剧,我个人觉得属于古代野蛮民族文化。不能归类于汉文化系统里!另外,吕剧评剧晋剧锡剧一类的地方戏也能归为一个不太难听的系统中。唯一可称的上平易近人的戏曲我觉得是黄梅戏!基本上不看字幕都听得懂他唱了些什么。而且琅琅上口!越剧委婉动听温情脉脉。也算不错!
只有尊驾所说的秦腔,据说这两年被捧为西部文化遗产大力的推崇发展!但以我自我的感觉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他,直观上它就是一种敲盆子打碗乱吼乱叫的疯狂(我这样说,希望你不要打我😱)根本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所以我每当听秦腔的时候就会想起来聊斋志异故事中的罗刹海市。一个书生漂流到外国,欣赏到夷人极为疯狂的舞蹈艺术!总有这种感觉!
所以这样的所谓艺术,大概不没落才不正常吧!(还希望你不要打我😱)因为它本身包含的东西就让很多大众接受不了!我觉得这是唯一的原因!
鄙人以为自身原因多一点,同样是地方戏,如豫剧、黄梅戏,比一二十年前还红火。我所接触到秦腔的一些朋友,均认为秦腔以老自居,而唱腔、板式、伴奏少有改革,与时代落伍了。河北卫视主持人程成,听了在梨园春获得银奖(得一十多万的小轿车)之山西太原王姓女士,在太原一公圆演豫剧,观众场场都在三五万后说,他感到豫剧在哪里都红火,,没有不景气的现象。
秦腔也和其它剧种一样,说不上没落,而是冷落,现在一切日用电器都普及了,差不多每家都有各种电视机,电脑,更不用说手机,非常普遍,全国的文艺节目也多不胜数,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等等,质量也都很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也精以求精,所以品种一多,观看地方戏的人肯定少了,不光是秦腔,其它地方戏也同样遭到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