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女性艺术家,你第一个想到谁?
我第一就想起了潘玉良
从孤儿,到***,到画家,到中华最高学府的教授,再到世界艺术殿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潘玉良做到了。
剖瓜之年的张玉良被舅舅卖至青楼,17岁时,在一场商业贿赂中被当做礼物送给了海关监督潘赞化,张玉良抓住了这次机遇,成为了潘赞化的妾室,并改姓潘。
感念于潘玉良的才情,其夫潘赞化让她学习文化和绘画,没过一段时间,潘玉良的文章背诵的比潘赞化又好又快,绘画方面更是显露了惊人才气,在潘赞化的正室揶揄之下(别人纳妾是为了续香火,您倒好,当闺女培养!),考入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学习西洋画。
开了命运天窗的潘玉良为了学习人体画,跑到了女澡堂现场临摹,为此被大妈们狠揍一顿,没辙,后来改为画镜子中的自己。
听从了美术学校的刘海粟校长的建议,潘玉良在丈夫的支持下,来到法国和意大利留学九年,在艺术的旅程中越走越远。

回国之后的潘玉良,先是在国内的母校任教,潘玉良的***经历被学生们扒取出来,报章上也八卦不断,在当时的中国,潘玉良绝对是个热门话题,九年的国外留学生涯,使得潘玉良也心直口快,不太顾忌这些流言蜚语。潘玉良后来在同事聊天的场合中,发表了“男人不如狗”的新颖观点,她的愿意只是说狗并不比男人不忠诚,却被有心人们断章取义,以“人狗相交”话题大肆恶毒攻击。连刘海粟也保不住她,只好辞退,但潘玉良因祸得福,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潘玉良终究逃不过世俗的攻讦,在她个人的第五次画展上,斩获大奖的作品《人力壮士》上被涂写了“***对嫖客的颂歌”,潘玉良顿时觉得这个社会似乎永远都不会接受她这样出身的一个西洋派画家。再加上她始终不育,潘赞化的正室多有不容,她决定还是逃回法国,平静一下心境。

卡蜜儿·克劳岱尔, 20世纪最天才又最悲情的女性艺术家,罗丹的情人。她虽出身富裕,却因为追寻艺术之路与家人决裂,死时衣不裹身;她貌美如花,却为爱放弃自尊,与老师罗丹不伦相恋,甘当小三;她灵心慧性,却因为女性身份才华不被重视,在神志不清的状况下亲手砸碎了自己大部分作品。
下图左为卡蜜儿·克劳岱尔本人,右图为法国国宝级美女伊莎贝尔阿佳妮在《罗丹的情人》中剧照,两为美貌又有才华的女性神似形也似。
卡蜜尔1864年出生于法国 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来自牧师家庭。卡蜜儿在自家的农场上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且在幼年时期就在雕塑/雕刻方面显示出了过人天赋(是天才没错了)
15岁上,在卡蜜儿同龄的法国女孩都在学习针线活儿参加社交派对找金龟婿的年纪,卡蜜儿考上了巴黎前卫艺术学校 -- 克拉罗西学院,成为当年学院雕刻系招收的唯一一位女学生(当时大多数巴黎的美术学院完全拒绝招收女生)。师从著名雕塑家布歇。布歇非常欣赏卡蜜儿的才华,1884年,决心离开移居佛罗伦萨的布歇将最心爱的学生卡蜜儿托付给法国国宝、世界顶级雕刻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
就这样,双十年华的青春少女卡蜜儿与44岁壮年、功成名就的罗丹相遇了。
他爱慕她的美貌聪慧,她崇拜他的才华成熟。两人一见钟情,成为了恋人。然而,这段恋情注定不被祝福,不仅因为二者的师生关系,此时的罗丹已经有一位相伴20年的妻子箩丝,两人甚至育有一子。
女性艺术家
在众多种类的艺术中,由于我更倾向于喜欢油画艺术,所以我喜欢的女性艺术家是油画家,提起女性艺术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18世纪的法国画家勒布伦,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更主要是因为她的作品风格,以及她对艺术的态度,勒布伦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创作也十分高产,
据记载,勒布伦一生之中画了877幅作品,其中有622幅肖像画和超过200幅的风景画,她堪称18世纪最著名的女性肖像画家,其绘画风格摆脱了标准的贵族道具,尽可能自然地揭示画中人物,有力地引导了这个时期一种新的肖像风格,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描绘贵族的画家,画作中都摆放了很多奢饰品作为背景道具,
勒布伦作品《戴草帽的自画像》
然而,勒布伦和他们不一样,她的作品摆脱了标准的贵族道具,或许是在讽刺贵族的“奢华风气”,这无形之中体现了一个女艺术家的责任担当,让艺术更加的“平民化、人格化”,也反映出她自身的傲骨,毕竟她有“才华横溢的资本”;勒布伦早期的绘画风格受鲁本斯的启发,
在勒布伦的众多画作中,那幅《戴草帽的自画像》尤其引人注意,画中的漂亮年轻女子站在点缀微元的蓝色天空下,显得自信非凡、衣着时尚,对观众报以凝视,她有着愉快活泼的表情、富有穿透力的眼睛、精致的鼻子、薄薄的嘴唇、下垂的耳坠,一员高傲的草帽下是自然的卷发,这都展现了女画家自身的个性及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