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日本艺术展览图案大全

  1. 日本的浮世绘,算是日本的历史特色文化产物吗?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2.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当代艺术家?
  3.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日本浮世绘,算是日本的历史特色文化产物吗?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浮世绘当然算日本的特色文化产物。“浮世”是日本的佛教术语,含有“及时行乐”的意思 。

浮世绘起源于日本的江户时代,也就是十七世纪初期,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当然它的历史跟中国国画是无法比的,国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最初,浮世绘流行于京都和大阪,主要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画在墙壁和屏风上,主题有四季景色、各地名胜、历史掌故、民间故事等,还有表现特定行业妇女形象的,叫做“春画”。浮世绘题材很广,有学者说浮世绘就是江户时期的百科全书。

日本艺术展览图案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浮世绘是随着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在日本受到欢迎,甚至一度影响了西方油画。如法国的莫奈就收藏了大量的浮世绘,并且在他的画中也出现穿和服的女子。

江户时代也就是中国的明清,其实日本的浮世绘有一些是受到中国版画的影响,比如《芥子园画传》。

看到这个问题,我忍不住要吐槽下大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时下“网红”乾小四乾隆老爷子在现在的清宫戏里可是露了大脸了,可是确切的说就是从这个乾小四开始,他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一百年多后咱们吃了大亏,别的不说就是在艺术传播上让日本的浮世绘都占了先。怎么说呢?以前是从中国进口瓷器茶叶等,“闭国”后改由日本进口,中国当时怕瓷器在运输途中碎了就有沙子填充空隙,日本用的却是废旧报纸,废旧报纸上的图片这才引起印象主义画家的注意,这才让浮世绘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日本艺术展览图案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中国清朝时期)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跟中国的年画很像,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作品

浮世绘最初也是由笔墨色彩描绘,盛行于京都和大阪,作为装饰用,内容有四季风景,名胜古迹,美人美物,后来由于需求量增加而改成版画,它的题材广阔,无所不包,几乎是江户时代人们的百科全书,最重要的是它描绘最多的竟然是“***”,分“一枚绘”和“绘本”,说来可笑的是,最初这些民间艺术,因为低俗上不了大雅之堂,只不过和许多的民间艺术如杂耍之类的博取大家一乐而已,可是自从浮世绘传达欧洲被印象主义画家所看中其中的二维模式,并运用到自己创作中,那时的浮世绘才为日本所重视并拔高到现在这样的地位。


浮世绘的“浮世”是佛教用语,指世俗社会。顾名思义,浮世绘就是指体现普通人民生活的的一种绘画形式

日本艺术展览图案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浮世绘起源于江户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阶层,而与之相生的自然还有“平民文化”,浮世绘就是平民文化中的重要代表。

浮世绘可以算作是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包含各种内容,自然风景、社会时事、歌舞美女应有尽有。浮世绘还第一次将日本的大众文化介绍到了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浮世绘几乎是唯一纯正的日本艺术,是日本独立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日本很多传统文化比如茶道、弓箭,都深受中国影响。

浮世绘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菱川师宣,他将浮世绘从文学的附庸(插画)中独立出来,并且强化了浮世绘的日本特征。

由于深受人民喜爱,浮世绘生命力也很强。在十八世纪,一些日本画家吸收了西方的绘画技巧,使浮世绘在艺术上更有突破,比如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与此同时,日本浮世绘也对西方美术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后印象派画家比如高更的作品里都鞥能看到浮世绘的影子。

是。浮世绘不仅是日本的特色艺术,在一段时间内的欧洲人眼中,浮世绘甚至代表着东洋艺术。

人们最熟悉的浮世绘作品,大概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然而浮世绘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一隅。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佛教中的本意是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但“浮世”一词在日语中出现的时候,就暗含艳事和放荡之事的意思。“浮世绘”,最初是指描绘人世风情的画作,有些类似风俗画。

浮世绘最初由两种画作发展而来,一种是本土装饰画,一种是图书插画。这些装饰画多为壁画或屏风画,内容大多为风景名胜和美人,极具本土气息。而插画则是版画,受之前宽永风俗画影响。宽永风俗画受到我国明代木板插图本影响。后来的浮世绘在形式上继承了这种风俗画,绝大多数浮世绘作品都是版画。

浮世绘,以菱川师宣出版独立绘本为出现标志。

在内容上,菱川师宣深受明代春宫画作影响。可以说,早期的浮世绘作品,大多都在描绘***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有着传统色恋文化,一方面也源于幕府管理不当。后来随着社会需要,出现了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浮世绘,以风景为题材的浮世绘,以外国事物为题材的浮世绘等等。

而浮世绘在创作用色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最初的黑白,到红色。再在红色的基础上融入金粉和其他颜色,最终发展出我们更熟悉的多彩“锦绘”。

后来浮世绘随着日本出口商品进入欧洲,吸引了一大批欧洲艺术家的注意力。从莫奈、梵高毕加索到德彪西。浮世绘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感等特点被欧洲艺术家学习吸收,深刻影响了欧洲文艺,尤其是绘画的发展。

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生活的写照,更是人类文艺发展史上一颗亮丽的明珠。

日本浮世绘作为日本传统的美术,大多时被刻在木板上,再用来多次印刷,;也有名家直接手绘而成。浮世绘主要特点就是构图简洁明快,重点很容易本突出,画的内容让观赏者印象深刻。

那么浮世绘是怎么被流传下来的?

其实浮世绘存在的时间并不久,可以初步了解到,浮世绘应该是兴起于江户时期,也就是公元1603年到1868年之间,主要是承载了日本传统大和绘。可以说对日本的美术甚至是世界上的美术都有极大的影响。

浮世绘中的“浮世”两个字,指的是浮沉聚散不定、枯荣无常,可是在日本却得到不同的看法,日本人认为“浮世”既然世道无常,倒不如及时行乐,颇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

日本人将“浮世”和男女之情以及花街酒巷的***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所以浮世绘的选材极为广泛,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当然也有历史、宗教,但是还是以男女爱情居多。

日本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可以说是为日本绘画史打开了新的境界。浮世绘一经出世,就深得日本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世界知名画家梵高以及莫奈都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这也是谁也[_a***_]想到的,浮世绘描绘的几乎都是***和艺妓,花鸟鱼虫兽还有名山秀水,当然也不缺乏讽刺意味的讽刺绘,当时日本只是将这些作为宣传单或海报,不被重视,直到浮世绘成为日本绘画艺术的代表享誉全球,才最终被日本自己重视拨高。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当代艺术家?

补充几个例子,楼上几个确实算得上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很多甚至成为了流行符号。

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的作品大多以装置为主,如下图是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时在日本馆展出的大型装置,算是在国际舞台上比较常见的日本艺术家。

池田亮司



与盐田相似,都是在国际舞台上比较活跃的当代艺术家,池田也正处在最具创作活力的旺盛期,其大型数字装置也影响了很多年轻数字艺术家。

李禹焕



日本“物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严格算来,老爷子不算是日本人。其作品中透露的东方哲学在西方艺术世界也不可谓不吃香,下图为艺术家在法国凡尔赛宫展出时的作品,也是欧洲各大双年展的常客,相反,中国艺术家中作品构建围绕材料和东方思想展开且做到够大场面的显有人在。

青岛千穗



作为日本对外输出的重要工具,我们很容易理解动漫文化会在日本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更何况艺术家本人就如同她的作品卖相一样面容姣好。青岛是村上隆旗下艺术家,算是关门***,她也很好地继承了超扁平的艺术特点,艺术家也“顺理成章”地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一席之地。

会田诚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日本在佛教和中国古代文化输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侘寂”美学,并且由“物”为表像载体,通过“物”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面貌和整个社会美学架构,行成了自己的审美、哲学体系。

日本处于半封闭海岛环境,长期处于不期而至的地震和海洋灾害威胁下,日本人对于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转瞬即逝有着强烈敏感,结合泊来的佛教和中国文化后,在本土融合形成了“侘寂”,成为日本社会艺术文化主轴。与其说侘寂是美学,不如说是哲学体系恰当,这种哲学体系贯穿在日本社会方方面面。

佛教和禅宗传入日本之后,佛教对于世界的认知在日本本土转换成和中国古代所不一样的哲学体系,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这是将泊来的文化往另一个境界发展出了结果。“侘寂”是通过“物”,将佛教的“无常”进行外化视觉呈现,“物”成为载体,由“物”进入精神性的“无常”体验,从“物哀” 到对于追求“不完满”的审美趣味,这种“物”传递出静穆和朴素的力量。

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侘寂美的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或不规则,简单,经济,低调,亲密和展现自然的完整性。侘寂美学在日本的审美价值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希腊对于美和完善的理想在西方的地位。如果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内心带来宁静的忧郁和精神向往的感觉,那么它可以说是侘寂。侘寂接受生活是复杂的,但崇尚简单。

它承认三个简单的事实 :“没有什么能长存,没有什么是完成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接受这三样事实,就能接受满足是一种成熟的快乐。”Wabi-sabi 就像禅宗一样,用语言描述也只是它的表象。

“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是听觉上的“寂之声”, 用声音去表现寂静,有声比无声更为寂静,称为“寂声”;

第二个层面,是一种以古旧、磨损、简素、暗淡为外部特征的“寂之色”,“寂色”就是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从色彩上说,“寂色”给人以磨损感、陈旧感、黯淡感、朴素感、单调感、清瘦感,但给人以低调、含蓄、朴素、简洁、洒脱的感觉。

第三个层面是“寂之心”,指人的一种寂然独立、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

“侘寂”是一种审美视觉原则,无常和残缺的概念,“侘”(Wabi)大致是质朴和自然的孤独,而“寂”(Sabi)的意思可以解释为饱经风霜、衰退、美人迟暮。(日语里生锈一词也是 Sabi)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指的是事物与生俱来就是不完美的,同时承认事物在走向死亡宿命的过程中会不断变幻。

以“物”(物是材质、器物、自然之物)传递这种“侘寂”,是通过不同材质的考究运用,通过展现“物” 的材质自然质感对比,产生侘寂的幽玄美感,这种对比是对不同“物”,不同材料的不同份量、比例运用,而这比例份量是以古法的风雅视觉气质为宗,是与鲁莽、草率、拙劣、粗狂相反,产生材质自然质感机理间对话,例如 :古旧与新、木与石、木与金属、石材与木,大漆与木,粗陶与釉色……通过极简、“素” 的表象语言,去表现恒久不变的“成、住、坏、空”的寂灭感,正如佛教所言:“从来诸法,常示寂灭相”。激发出对材质的重新审美体验,如同日本料理所传递出的是食材的本味,觉察自然本来面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659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