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滑稽戏艺术家筱声咪老师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著名滑稽戏艺术家筱声咪老师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筱声咪 原名阙荣生,1934年生,上海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滑稽戏艺术家筱声咪老师的早年经历
1948年毕业于民立中学。1950年从艺,师承筱***,先后参加过新新、飞峰、联艺、和平等滑稽剧团。
1953年参加大公滑稽剧团当演员兼任团务委员会、艺委会成员。
1959年主演小戏《两夫妻》获上海市青年戏剧汇演表演一等奖,1960年参加大型滑稽戏《样样管》创作,获市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创作奖。1962年在喜剧故事片《如此爹娘》中担任主角小宝,十分出色。参加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后,与孙明合作,先后创作、演出60多个独脚戏作品,被电视录像或发表,较著名的有《看病》、《现身说法》、《机器人》、《礼貌》、《心贴心》、《流言蜚语》等。
1***9年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担任曲艺主要演员。《看病》获1980年全国曲艺汇演创作二等奖;《现身说法》等被上海广播事业局评为曲目创作优秀奖。
1980年曾在全国科普创作会议上作了《漫谈科普独脚戏的创作和表演》的论述。
1989年举办了《来自生活的笑》个人演唱会。主持成立筱声咪工作室,筹划演出滑稽戏《阿哥帮帮忙》。
筱声咪1950年加入大公滑稽剧团,就拜于滑稽大师杨华生门下(师笑嘻嘻)他面壁九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滑稽表演艺术,功德圆满,筱声咪***的表演幽默诙谐、自如,曾在“苏州二公差”、“样样管”、“阿Q正传”及电影“糊涂爷娘”(后改编为电影《如此爹娘》)等十几部大戏中提任主角,深受群众喜爱。
1***9年,筱声咪加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与滑稽演员孙明成为黄金搭档,先后创作演出了60多个独脚戏作品,自编自演独脚戏曲目云十多个,如“现身说法”、“看病”、“流言蜚语”、“机器人”等曾轰动一时、他与孙明合作的独脚戏在上海、江苏、浙江堪称黄金拍挡,在80年代影响极大,筱声咪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曾是上海市四届文代会代表,被评为建国50年曲艺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2020年7月20日,曲艺名家赵玉明先生去世,但是各大媒体却没有丝毫报道。曲艺的未来还会好吗?
小众艺术本来就是小众圈子的事情,如果主流媒体天天盯着小众艺术报道,那属于强行给小众艺术拉眼球,不但不能帮助小众艺术推广,反而会变得落俗。
有公众讨论价值的,都是有大众传播度的,不必强求所有艺术门类都有这个待遇,何况人家也不需要这种待遇。
比如我这样一个不关心单弦艺术的外行人,赵玉明先生去世的消息是从德云社总教习高峰那里知道的。高峰是个传统曲艺的铁粉,在他的微博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相声和曲艺片段,以及老曲艺人的消息。
7月13日著名杂技表演***金业勤去世,也是高峰在微博上发的消息。
高峰虽然比不过德云社那些个顶流,没有郭德纲岳云鹏张云雷那样一发万人转的影响力,但他向自己数量不多的粉丝传递着老艺人们的动态,以及安利一些经典片段。粉丝可能有一多半不认识他们,但有内行人会帮着介绍推荐,也会对这些小众曲艺有一定的宣传效果。
国内像单弦这种小众的曲艺,其实也有自己的受众圈子,并且也有很多年轻人在传承传播,虽然也有青黄不接的趋势,但在时代洪流面前,***如真的被淘汰,那也是这些曲艺的宿命。
毕竟这些慢节奏的艺术,确实很难适应这个信息爆炸,流量王道的时代。
但这为数不多的受众只要不愿意放弃,那么它们就还有出走奶德必要,
老艺人们一个个的凋零,他们留下的艺术也会继续发光发热。赵玉明先生走了,但单弦不会走,因为还有很多像高峰一样的爱好者,他们会为这些曲艺继续注入生命力。
赵先生一路走好。
你不提问我都没听闻此人是谁,媒体需要流量新闻,曲艺界的未来肯定不好,大多数的曲艺种类会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代人谁会去坐二三个小时,听大鼓书,评弹,评书等等,但不必耽心会有适合的***型式出现,各领***数十年…
说实话我看到赵先生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谁,是干什么的。我也算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但是对于曲艺的了解也仅限于相声评书这些,大多是这些年网络上流传的德云社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对于其他的曲艺种类和当中的曲艺***基本一无所知。也不要埋怨媒体不报道曲艺,那些年报道的郭德纲德云社的新闻不也满天飞吗,只能说新闻价值比较小不太容易吸引眼球的事情他们很少报道罢了。很多曲艺种类和京剧以及很多地方戏曲都在逐渐没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算有国家的重点扶持也见效甚微,这个是没办法的事,任何事自有其发展规律,若不从根本上做出改变,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是必然的结果。
首先沉痛哀悼赵玉明老师千古!
这个问题我觉得正印证了曲艺和戏曲的某一些剧种正在退出艺术的历史舞台这一说法,或者说趋势。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流传于今的艺术表演形式何止千以计数?我们应该都知道戏剧秦腔到京剧、昆剧还有苏昆,许多区域大剧南方的粤剧、川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然后每个地方都有地方戏曲我听说华北有一个剧种叫吕剧山东还有猫腔剧其他沪剧锡剧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当然曲艺的种类也一样的浩浩汤汤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那么那里来的那么多的剧种呢?那么请翻翻历史,你就会看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只是一些非常少量的发明或者说发现会改变一些时代发展轨迹。也可以说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推动和发展的缓慢程度几乎会被历史忽略。因此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习惯基本始终如一千年不变。所以在差不多的背景下千年的艺术形式只有沉淀和传承而没有淘汰也就不太奇怪了。
我们这几代人见证了中国乃至[_a***_]这几十年的颠覆性变化。几千年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瞬间崩溃。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人们都经历了时间和时代的洗礼。由于各种发明导致生活和环境的各种变化。速度变快世界变小各种节奏都打了鸡血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另一种三十年前都无法想象的生活。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许多传承了几个世纪的传统艺术慢镜头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新的世界。于是开启了戏曲和曲艺的逐渐式微模式。新的艺术形态也快速的走向前台。所以我们不必为有一些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消亡而感到不可思议。相反这个现象正是时代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标志。当然我不是说“戏曲和曲艺”就此消亡。有一些曲艺类的表演形式经过改革和创新现在已经牢牢扎根在新时代的艺术舞台上了。所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应该是我们各个行业的不变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