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喜欢秀美端庄的隶书,为什么现在国展隶书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个现象并不是你一个人的疑惑,大部分初学者都不能理解,有的甚至对主流书法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所以很有必要认真说道说道。不过这个问题不严谨哦,且逻辑也不对哦。
问题不严谨
首先看前半句,“人民都喜欢秀美端庄的隶书”,这个“都”字能随便用的嘛,只能说大部分,毕竟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也是人民。
再看后半句,为什么现在国展隶书都是怎么丑怎么写?又是个“都”字,明显是你关注点的问题,不信把12届国展的隶书入展作品的通通看下,平正一路也不少。
再有,“怎么丑怎么写”这六个字又说明两个问题。
- 书法史了解太少。对隶书理解不够全面。隶书并非只有曹全,乙瑛,礼器等平正秀美的风格,还有石门,杨怀表等古拙率真的风格。
- 书法审美水平不足。即便不了解书法史,作为一名合格的书法爱好者并不会“以貌取书”,线条的质感与作品的整体气息更重要。
问题逻辑不对
此问题可以理解成:既然大部分人民喜欢端庄秀美的隶书,为何书法家却爱往丑了写?其实这是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其中细节这里暂且不深谈,长话短说吧。艺术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游戏,从来都是远离大众,更无需讨好大众。人性的弱点就是懒得的思考,懒得学习,随大流、人云亦云,长此以往便丧失个性,审美趋同。
而艺术家恰恰是要克服这些弱点,通过艺术抒发自我,强调个性,这些是与大众生活习惯对立的,在你没有付出同样的学习和实践时当然是无法理解的。
内在比外在更重要
其实书法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就会发现,字形好比人的外在,并不是最重要。一张完整的书法作品,用笔,用墨,字与字关系,行与行的关系,整体布局等要素远比单字外形重要的多。书法并非写漂亮字,以貌取人不可取,“以貌取书”同样很荒唐。
至于你说“如何摆脱这种现象”。通过以上分析,问题仅仅是你的个人偏见,摆脱是不可能的,建议多了解专业知识,提升书法审美才是重点。
以上来自《书道拍案惊奇》拙见,仅供参考。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所说的美丑,其实也不见得不能看透书法本质,而是对于书法审美感到困惑。
那书法审美的的跑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民国时期之前的时候,多数文化人无论学问还是修养,都比较推崇继承传统多一些。那个时候文化大家们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教出来的***也是有一定的要求。
后来国家动荡不安,有名气的书画大家去了香港海外等地方,造成部分文化流失到海外,没有被继承而流失掉;另一部分文化人在解放后***中遭遇迫害,从而造成书画文化传承的断层。其实不只书画,整个文化界,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断层打击。
解放后的新的书法人,很多并没有得到书画传承的真正精髓,照本宣科的浮于表面化学习。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难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几年的大学也是不足的。必须是年少时候慢慢熏陶,不仅是技法,还有鉴赏能力。以前学书画都是有家底的富贵人家,在眼界和思维上,都有一定的见识,审美水准绝对不是普通人可以比较的。
现在书协出来的书法家,是考的大学修出来的。文化水平本来就偏低,而且那个年代竞争少,能力智力理解能力都很普通,很多底蕴就先天不足。再加上缺乏精英前辈的提携与指导,在书法造诣上要比民国时候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审美一定是跟着人的生活层次来的,代代都是在困苦中生活的人,见过的好物美物太少,难以继承优秀的审美基因。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宋代皇帝宋徽宗,就是审美顶尖的典范。无论对于书画还是工艺品,他都是实足的审美达人。
所以说书协的作品,不是书法技巧有问题,这是可以学的;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基因里的审美不过关,很多作品里透露着各种狂傲与粗俗。
就像吴冠中先生说的,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
猫型的钢丝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