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艺术展览的收获和体会

  1. 为什么艺术类展览这么多,却没什么人看?
  2. 为什么有些中国书画家都喜欢到日本办展?谁的收获最大?

什么艺术类展览这么多,却没什么人看?

首先想说的是,可能题主提问的时间有些早,如果放到现在来看,在近两年国内文博艺术展览的井喷之下,艺术类展览频频发力,也引发了多次的诸如“故宫跑”、“雨中排长队”等现象。因此,尤其以近两年来,艺术类展览虽然密集,但在“好戏连台”的展览接力当中,虽然展厅内可能不会在展期中天天人满为患,但如果说“没什么人看”,也是不恰当的。

其实近两年来,受到文博类综艺和“网红”文创成为博物馆人气代表形象的影响,加之公众文化艺术精神需求的升级,艺术类展览越老越成为了公众休闲***和亲子活动的理想场所。而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艺术类展览特有的“文艺气息”和“高级腔调”也成为了他们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上晒照的追逐“圣地”。

那么为什么题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想必也是对艺术类展览所包含的“艺术性”难以被普通观众理解感到担忧。其实这个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主办方的重视。如果您参观国家博物馆新晋特展:“无问西东— 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你会发现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体贴入微”。不但是清晰简单的展览逻辑和展览线路的安排设计,更重要的是展签展牌中的文字详尽到令人“惊奇”,不单单是展品的基本信息,包括展品背景故事、展品重点细节和展品安排在展览这一位置的原因都在一张小小的展签上书写到位。因此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在观展之后产生自己的理解收获独特的知识体验。此外,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语音导览也成为了观众观展的有力帮手。相信不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观优质的艺术类展览。

艺术展览的收获和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中国书画家喜欢日本办展?谁的收获最大?

第一 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就有点炒作的味道了,(目前频繁的画展,让在日艺术家深感中外交流频繁,本来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类似的作品看多了,毫无新意的内容一个接一个的重复,究竟有多少意义?我们到国外办展览的目的是什么?尤其当下如此钟情国外画展的国人何其多,质量上如果作者不注意,内容不感到有何新颖的话,反而给大家觉得就是一个字:滥。

艺术展览的收获和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展览太多,难怪有些展览冷冷清清。基本上都是老套:开幕式除当地重要人物(政治家,名流)致辞,大使馆文化参赞到场祝贺。来展厅的除了出席开幕式剪彩的几个日本人,看画展的又有多少日本人?可以明确地回答你:95%以上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何况百分之***道的日本人大都是与艺术不相干的,有的是企业家,你去交流什么?真要交流,至少展厅不是在这种政治意义浓厚的地方,而是去银座。而且必须有至少一半以上的日本人参与,有日本艺术家的参与,不然你的展览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罢了。

寥寥无几的会场却看到摄像机和作者。也许举办者靠这些回国内炒作?)

唐宋时期

艺术展览的收获和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将唐代的政治制度、医学、宗教等先进的文化和文物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等人的书法墨迹或摹本。而中国也有鉴真和尚等高僧东渡日本。

到了宋代,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宋代的绘画艺术非常繁荣,其院体画中有一派,以梁楷、法常(牧溪)等为代表的南宋山水和人物画家,被美术史称作简笔画的鼻祖。从日本的镰仓时代开始,梁楷等南宋禅画家的绘画作品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室町时代之后的画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有两个直接的途径。一是日本画家到中国学艺,二是中国画家到日本传艺。

就前者而言,日本室町时代最著名的水墨画家——雪舟,曾随谴明使到中国访学,在中国宫廷画派画师那里学到了南宋院体画风,并带了大量浙派画风作品返国。

清代,南宗文人画的学说影响了中国的画坛,使文人画成为画坛正宗。十八世纪后,有大量的中国文人画家从长崎到日本,使日本衰落的书画艺术再次得以复兴。自此日本出现了一个宗于中国文人画的绘画流派“南画”。

清末民国时期

到了此时期,已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说,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四个渠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2289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