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大全

  1. 米芾和王羲之的书法有怎样的继承关系?
  2. 展览体是不是书法?
  3. 怎么样看待颜真卿真迹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展览的事件?

米芾王羲之书法有怎样的继承关系?

米芾和王羲之,当代学书法,学行书绕不过去的两座大山。

众所周知,米芾大部分汲取了王献之的营养,又增加了所谓的险绝,欹侧,起笔转折处的力量感……

《方圆庵记》,《真酥帖》,《陈揽帖》,以及米芾的一些草书尺牍,都有晋人的影子

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比如,我们知道的《中秋帖》《东山帖》都是米芾所临…

继承,接受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发扬了多少

不是早就米芾学了王羲之多少,而是研究他怎么学的[可爱]

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平生在书法中用功最深,其艺术成就以行书为最。

众所周知,米芾的行书主要取法魏晋,尤其对“二王”用功最深。他的临摹功力在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传说有一次,他向朋友借得一帧王字,临摹后几可乱真。随后他把自己临摹的赝品还给朋友,居然人家没能看穿。所以有人推测,流传下来的王献之《中秋帖》便是米芾的临本。似乎有些道理。

米书的主要特点是“刷字”,用笔时“八面出锋”。“八面出锋”之法其实就是“拨镫法”的分解。而“拨镫法”是王羲之笔法的正宗。可见,米芾书法可以说是王羲之书法的“动作分解”,我把它看成是王书的入门钥匙。所以我常常让学生,欲学王字,就得先学米字……如此更能把握好王书的用笔之法。

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王羲之艺术展览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羲之在“晋人尚韵”书风上走“妍美细腻”之路,开一代先河,后人以之为书学正统,争相研习,特别到唐代以来,在上流社会的推崇和倡导下,毫无疑问的奠定的王羲之在书学领域的地位。

此后王羲之的影响一直代代延续,可以说,对历代学书者及大家而言,“学王”是绕不开的门径。自然米芾也不例外。

米芾学书自称“集古字”,无一字不从古人中来。自然也继承了王羲之妍美书风,我们能从诸多墨迹中寻得王的影子。然而米芾的强大之处在于他能化王书为己用,把学来的本事加工得非常自然,他自称“刷字”,书迹有“八面出锋”的技法,结体婀娜多姿,崎侧夸张,形态多变,真正做到了“学而化之”。


米芾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精神格调,古淡绝俗,风神萧散。

在行气方面,继承了王羲之的曲线贯气法并有创新发挥。增大了倾侧之势斜度,增大了竖行轴中线的左摇右摆幅度。

应用了王羲之字的太小错落方法,行书字的大小参差不一,一任自然,他批评整齐划一的章法布局,反对"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主张,在行书作品中,字的大小不一,会使作品有趺荡起伏气势。

大小错落指在书写时字的大小有对比差异,利用这种变化增加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汉字有的笔画少,有的笔画繁多,***用大小错落的艺术手法,是破解布白状若算子的重要手段。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米芾《绍兴米帖》。

谢邀!!!

🔸米芾 🔸 (1O51一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敝,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曾任书画学愽士和礼部都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又因狂放,并有法癖,也叫他“米颠”。

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人好收藏名迹。行、草能取前人所长,尤得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巜虹县诗》、巜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等。

宋 米芾-行书《蜀素帖》一一

米芾 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

米芾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草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东晋 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一一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官至中大令。世称“王大令”),对米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献之🔸(344一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工书,兼精正、行、草、隶各体。幼学于父,嗣取法张芝,后改变制度,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笔意开展),俊迈而有逸气。当时目为“破体”(新体)。南朝宋、齐、梁之间,人多宗尚他的书体;唐宋以来书家,大都受其影响。与其父并称“二王”。存世墨迹有《鸭头丸帖》,刻帖有《十三行》等。

展览体是不是书法?

展览体虽然也属于书法,但其实人文到人为的异化,是当代的馆阁体,起到了非常坏的范式。

展览体最主要的问题是放弃了书法的人文核心,以外在形式“物化”为主,形式大于内容,外在重于内在。让书法从人文变成了西方艺术,从文脉变成了工具,用笔浮躁、涂抹、装饰异化,并形成行业规范,成为当地的馆阁体,严重影响了书法的内在气质和人文精神。

现在,在书法界,兴起了一种新的书体“展览体”。就是一些人在参加国展或者其它组织组织的书法展览时,为了迎合评委或者体现展览的效果,创作出的书体。

展览体主要是为了迎合评委或者在展览厅表现出好看效果,所以抛弃了传统,打着创新的旗号,过分追求形式,为了达到能够参展的目的,不择手段,过度夸张,实现参展目的。所以创作出来的书法,字体各种各样,形式千奇百怪,被人们称之为“丑书”。

这些展览体有没有艺术价值呢?到底是不是书法?

书法是按照法度书写的字,法度是书法家经过不断努力创造的书写方法。展览体虽然不为大众认可,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市场的。书写者本人也是经过十年寒窗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在书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学习了不少古人的书法法度,因此,这些展览体也可以称为书法,就如同一件衣服,有价值几千的,也有几十元的地摊货,价值不同而已。

展览体既然是以创新为目的,没有成熟的经验,完全是一个摸索或者探索的过程,也应当允许存在,因为艺术本身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应当提倡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应由大众和市场来决定是是否存在。

展览体当然应是书法,因为自沈鹏为书协主席以来造就了那么多的书家,历经了那么长时间的展览活动,书法界已形成了一个大群体,而且这里面的人在当今的书法界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谁能说,展览体不是书法吗?因此说,展览体应是这一时代书法的产物!至于今后的方向,应该如何与历史文化上的书法相衔接?又如何去发展与创新,那就要由孙晓云***及之后的继任者去探索了!

自沈鹏执掌中书协门户以来,展览体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展览体是书法,而且是书法艺术,但生命力是否强劲,还须经历史检验。

什么会出现展览体,主要原因是古人把字都写绝了,后人再怎么追也追不上了,所以就绞尽脑汁地去进行所谓的“创新”,以便使自己的书法能在历史上留下一页。

展览体是由深厚的传统支撑的,其书法创作的境界也是比较高的,这一点应该予以肯定。

另外,曾翔,沃兴华,王镛,曾来德,王冬龄等人的书法,其境界也是高的,艺术性也是比较强的,但是否有较强的生命力,仍须历史检验。

书者,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书风,否则,就该落伍了。

我反问一句,什么叫展览体,什么书法不可展览?既然书法可以展览,哪肯定无疑展览体是不是书法呢?由你回答。难道平台上总是不须要真才实学的人才吗?很多评论都是重视形形式式的***推特,名人效应太重,若果是什么什么专家教授所作的花样就可以捧上艺术神坛,文化艺术是走群众路线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便变自私了,道路越走越窄,声声句句小众文化主宰一切,把大众排斥在外了,审美又变审丑了,丑的被所谓的专家教授可大张其鼓去宣扬他们的丑去国展去展览了,美的若似是被禁锢在大众恰所喜欢爱戴的、被尘封的“处女园地”,你威的不须去展览或不被受展览,丑的似熊猫宝宝被展览了,丑书创造者曾翔,吼出的不是去展览了吗?展览的不须要大众喜爱的,只留给自欣自赏,这种展览体被皇恩浩荡典定为书法,其他的就不叫书法吗?这种理念与时代脱轨上升为无稽之谈到如此低俗,令人窒息!

怎么样看待颜真卿[_a***_]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展览的***?

谢邀。颜真卿《祭姪文稿》真迹?是官方报道?见诸什么报章了?可能愚下闭塞,故而疑问多多。要真如所说的"绢三百年帋一千年”,那《祭姪文稿》早已超过千年,还经得起挪动吗?还经得起漂洋过海吗?须知台北故宫博物院专业水平决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水平之下,不可能如此洋相百出吧。谨此作答,谢谢。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重要代表作,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稀世珍宝。日本民族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书法也是推崇备至,很多日本人也酷爱书法,按说从文明共享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说,让他们借阅一观也未尝不可,但是日本民族是一个心胸狭隘、贪婪阴险的民族,长期以来曾经多次发生借阅国宝离奇失踪的事情,不得不防,蔡英文当局为了讨好日本人,媚态毕现,敢拿中华民族共有的国宝媚日,实在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谢邀。颜真卿的真迹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迹可惜早没有了,故而这一千多年前的宝物更是稀世珍品。日本对中国书法的酷爱不亚于中国,这次颜真卿的真迹祭侄文稿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展览,真让他们大饱了眼福,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得以更加广泛深度的传播。中国的书法能传播到世界也是好事情,不过就担心宝物会不会受损,我们只能祈求展览结束后宝物能完好无损地回家。

个人觉得还是不要轻易借出为好。

原因一:文物珍贵。古代中国的纸所用的材料,所研的墨都是难以保存的,这上千年的文物及其容易氧化。就连灯光的照射都会对它产生破坏,而且每一毁坏都是不可修复的......

原因二:日对文物的保护不尽责。我国不是没发生过文物在日被破坏的事,曾经中方应邀携带一尊兵马俑赴日展出,被暴徒强行推倒。

还有“西泠八家印存”日方多次要求借出,日本居然以“工作人员上厕所时弄丢了”这样牵强的理由将宝贝强行留在日本,最后只赔了12万元。

还有当中日建交40周年的特殊日子时,日方借我国宝贝《清明上河图》,这次厉害了,展开前三年封存,本是展览48天,最后只展了20天,后面几天展的并非真品。因为是特殊时刻,这次展览还是日方担保,报价几亿,总理亲自签字。《祭侄文稿》是唐朝的,《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的,历史更久远点。

还有那棵被当地摊货的“翠玉***”,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到日的待遇也是蛮心酸的。

别说国家宝藏。曾经法国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应邀赴日展出,居然被一个女子喷漆,过后法国后怕再也不将其借出。

总之,拿着我国最有骨气的书法表贴献媚,实在是可恶!

双方友好交往不一定以损坏文物为代价,友好交往该走心,不是明里出暗箭,非君子之为。(希望借出的不是真品)

我是事说历史,以上纯属代表个人观点。。。打打酱油。。

怎样看待颜真卿真迹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展览的***?

只能说,在他们手中的国宝太多了。王羲之,王献之,唐代诸家名作,宋代诸家名作,元代赵孟頫真迹,明清诸家……多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王羲之《远宦帖》《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张翰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儿文稿》,宋徽宗草书、瘦金书《千字文》,大量的赵孟頫墨迹,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全是真迹,若不是当年时间仓促的话,留下来的恐怕连渣都没有。

这次台北故宫博物院不顾两岸人民的反对,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祭侄儿文稿》,是颜真卿在距今一千三百年前写的。这件国宝,是继王羲之《兰亭序》后的另一件书法杰作。王羲之的《兰亭序》早已荡然无存,可想而知,颜真卿的这件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性。虽然说他们是以交流的名义借出去的,万一损坏谁来负这个责任?要知道,纸的寿命只有千年。这件已经一千三百年的作品,已经残朽不堪,稍有不慎,都有可能破碎。祈祷吧!但愿国宝平平安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2261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