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文字装置艺术展览

  1. 策划一个展览时,什么叫做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策划一个展览时,什么叫做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题主所说的“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其实是现代博物馆美术馆策展非常重视的方面,也是策展的必然趋势。“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强调了博物馆展陈设计需要注意的“参与原则”,即调动观众的主体意识,努力使观众产生“置入感”,无意识地自然地介入到展览所表达的生活中去。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系曾在其社交媒体分享关于博物馆和美术馆设计的未来准则,其中就第一条就是包容(Be inclusive),强调博物馆设计师做的每一件事都应以观众为中心。其他准则也包括了“多感官体验”(Be multi-sensory),强调博物馆的体验必须贯穿人的身心;“社会互动优先”(Prioritise social interaction),即无论是对于参观者还是陌生人,博物馆设计师应创新方法以支持和实现互动,这是他们社会角色的基本要素;“人性化”(Be human),主张博物馆设计应避免华而不实的趋势,创造有意义的人性化体验。当然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积极寻求在原有策展基础上的突破和改变,也越来越注重和观众的“互动性”。近些年来新的策展方式和理念不断发展,其中“沉浸式”展览就为实现展览高度“互动性”提供了一种方式,突出的例子就是2015年底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的《雨屋》(Rain Room)展和TeamLab的一系列光之展览。这些安装了大型艺术装置的展览将艺术和科技结合在一起,让每一名观众称为了展览中的主角,也成为了拍照打卡”圣地。此外,VR、AR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也极大地增强了互动性。这些新的方式让观众称为展览的一部分,每个个体基于自身的不同经历和艺术家的思想产生碰撞,甚至创造了属于观众的艺术。这就是策展中注重观众参与,让每个展览富于个性和变化的体现。

问题有些宽泛。大概回答一下。

不仅当代艺术创作展示都愈来愈强调作品(或展示系统)和观众的关系,如关系美学、参与式艺术、交互式艺术等等,寻常的博物馆展示时也开始更注重观众观看的体验。

文字装置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天艺术界比较让人接受的看法:艺术品只有在被观看时才存在——艺术展示的最小单位是展览(不是作品),关于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展览、观众以及藏家的关系,学界有大量的讨论,普遍认为现在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可为补,但任一方都是重要的变量。

“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成好几个意思,比如,展览的艺术作品是开放式的,观众的参与即是作品的一部分,自然,观众本身即是展览的一部分。此处重点在于观众的参与是否进入作品的生成;交互式的作品,意味着观众的介入会改变作品的面貌或呈现方式,注意与前一点的区分;观众不介入作品或展览方式,但观众的在场很重要,这可能是因为展览中某些作品的独特展示方式,需要观众进行特定模式的观看;最后一点,即仅站在观众的角度,展览并非参与式的特殊展览,但依旧需要考虑展程的设置以及给予观众的感受。

即,展览经验实际上是一段在某时间内对某空间审美体验,通常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固定的,因此如何控制时间因素异常重要。这里的时间,指的是以观众的角度,对该固定空间的遍历感受。如何根据空间安排视觉元素和展示媒介,控制各部分时间长短,引导观众的漫游路径等等。落实到细处,如展品的光线如何布置,引导是用文字还是语音,都很重要。

文字装置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还需要题主确定好问题方向。

文字装置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2225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