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画宗师潘天寿大师的力作珍品有那些?
潘天寿先生是***,
浙江历朝历代英才辈出,多文人才子,书画独树一帜,印学有西泠印社更是无出其右者。
潘天寿《鹰》
黄昌友《鹰》
齐白石《鹰》
黄昌友是浙江黄岩人,是当代年轻一辈书画家中的风云人物。以书见长、以书入画,篆刻师承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吴昌硕入室***汪新士先生。黄昌友先生的书法已经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这在年轻一代书法家中是比较难得的。欧阳中石先生评价黄昌友的字是:“严谨而不呆板,潇洒而不放逸”,杨冰先生评价他的字是:“既有魏碑的古拙,又有启功字的清俊”。
潘天寿荷花
黄昌友荷花
潘天寿作品
黄昌友作品
《新华网》2016年推广国学文化,专门邀请黄昌友创作行、草《千字文》并配说文解字在《新华网》头条连载,每天八个字,连续五个多月,《今日头条》《新浪网》等几千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读者五亿多。影响力非常大。
《新华网》连载的黄昌友《千字文》局部
黄昌友书法作品(局部)
潘天寿(18***—1***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1920到1922年,潘天寿毕业回到了家乡宁海及孝丰(安吉县)任教。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当时,他还为同乡的柔石(1902-1931)绘制了《疏林寒鸦》、《晚山疏钟》画作,送给他纪念。
潘天寿还在绘画的技法上大胆地尝试,用手指作画,并创作出《古木寒鸦》、《长风白水》、《济公与象》、《秃头僧》等一批优秀作品。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改"授"为"天寿"。
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副***、浙江省文联副***、美协浙江分会***、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艺术的殿堂里居住着三类人:一类人为了面包而艺术,一般称他们的作品为工匠画;一类人为了心灵而艺术,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文人画;
还有一类人是处在特殊的时代,特别是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时代,他们怀着一种抱负、一种情结,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取向,这种艺术家非常特殊。潘天寿就是这么一位特殊的艺术家。
上世纪20年代,潘天寿就曾提出一些关于借鉴西方艺术的论点
他强调民族精神的主张。对于中西碰撞、古今之争,尤其在西洋画流派蔚然而起之际,中国画何去何从成为许多艺术家倍感困扰之事。在这一问题上,潘天寿说:不做“洋奴隶”,不做“笨子孙”。所谓“洋奴隶”,是说中国人学西画,“一意模拟西人,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而所谓“笨子孙”,是说中国人学中画,“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
他在1965年说:“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潘天寿自己却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在杭州南山路的中段,坐落着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每年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纪念馆。潘天寿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开创者,中国画教育和书法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在中国绘画面对西风东渐的挑战之时,力挽狂澜,以宏博的视野和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奠定了当代中国艺术自我更新的重要的意识基础。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回忆,父亲潘天寿在世时常跟母亲论诗,如“睡醒锁窗无意趣,莫看细雨湿桃花”,是“默看”还是“静看”好?母亲说“静看”好,父亲说“默看”好,最后还是用了“默看”。这细微的差别是艺术家、诗人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潘天寿在诗里所体现的那种美的境界和味道,非常细腻。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潘天寿从教40余年,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道统结合形成的人生目标,作为其终生不渝的价值支撑,踟蹰践行在中国画教学之路上。
其浑厚的国学底蕴和持续一生的传统书画教育实践,饱含着以潘天寿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民族之翰骨、文化之脊梁”的担当精神与文化自信。
作为教育家的潘天寿,是中国画和书法现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画系的创办者之一,他和他的同道、***以及再传***,完善中国画教学体系,身影遍布海峡两岸甚至世界各地,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努力,如今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学术思想代代相传,教学传承井然有序。
既讲到指画(指墨画),就专对潘天寿的指墨画作点介绍。指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唐张藻以手摸绢素作画的记载,清高其佩以较多作品和成熟技法被学界公认为指墨画开启者,而潘天寿则是登峰者。潘少年即学会此法,60年代创作达***,几乎占晚年作品四分之一。他认为,必须先认真学毛筆画,如认为指头作画新奇,为取巧为炫世是不对的,有了毛笔的基础,还得对指画经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潘天寿在这特殊技法中找到適宜表达自我的艺术语言,使作品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的妙处。选了几幅有代表性的指画作品。
雨中荷 此幅画是作于豆浆纸上(半生半熟宣),先墨泼纸面,四指迅速涂开,墨色渗化,荷叶呈干湿变化,再以指蘸墨作荷梗水草,随蘸随画,断断续续变化多端,作品并非一味霸悍,流动墨迹,疏淡溥色,荷花颇具清逸出尘之致,强骨同时不忘静气,此画四年前成交322万元。
垂杨系马图,成交829万。
墨牛图,5年前成交2875万元。
除指画外,潘天寿其他代表性的作品这里不列举了。如果说高其佩的指墨画作品大多应酬随意之作,而从上面图中可看出潘天寿的指墨画常有大画.精品,超出高其佩。最后,我认为筆墨是中国画的根本,指墨画只能是一种特殊形式,不可能占多大地位。
不懂艺术,如何带孩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
重在启蒙。启蒙就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所以并不是具备了专业知识后才能启蒙别人。
带孩子参观,重在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话让孩子对艺术产生兴趣。可以先挑选一些别具一格的艺术品,从颜色上,[_a***_]上吸引孩子的好奇,然后鼓励孩子,只要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
培养孩子对艺术浓郁的性趣,孩子先有了一点点艺术审美基础,比如要想培育一棵大树先从挖坑、栽苗、育苗开始,打基础尤为重要。等孩子稍懂得一些艺术美了,然后再带孩子有同样幸趣的同学、伙伴或老师一同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幸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首先,美术馆和博物馆现在都有扫描二维码免费讲解,不懂没关系,有手机就行!其次,如果实在没有二维码,就拿您的手机或者孩子用手机现场百度作者及其作品以及相关知识,或自己给孩子念,这样家长和孩子就一起现场学习了。综上所述,善于利用无所不能的手机📱就行。
现在美术馆博物馆都有公共教育这部门,建议关注他们的活动安排,带孩子先感受一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还有就是现在这种艺术亲子活动很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其***同学习。
这问题是很实际,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现在从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享受。艺术也就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爱艺术的熏陶,希望带孩子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但当我们家长都一头雾水的时候,如何能帮助孩子呢?
孩子们都有好奇心,但也新鲜感也会很快过去,因此带孩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时不会很顺利。因而参观的时间不宜过长,家长不应带着强烈功利性的目的。可以先参观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下次在参观其他的。不要求多求全。一定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的样子,其实,就当一次休闲活动一样。艺术修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是潜与默化的过程。孩子经常处于这样的艺术氛围,自然对艺术的认知也会提高。
现在网络也很发达,我们要去的美术馆、博物馆。家长可以能过网络了解这些馆内的作品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有一定的知识贮备。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去参观。了解一些作品的背景,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一起讨论,从面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就是这样的,没有确定性。只要急发孩子的兴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一颗艺术的***在孩子的心灵,这***就会生根发芽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