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构造而成的意象世界。这个说法对吗?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来定义:“哲学”就是挑起争论的,“科学”就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英语:Art)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英语:Fine Arts)指凭借技巧、意愿、想像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境由心生,意由情造。完美的艺术要追求完美,感悟在心,创意无限,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比如说根艺美术作品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构思,构图,雕刻,打磨,配座,命名而成的独特不可***的艺术作品。故而命题说法是正确的。
这个说法是对的。艺术就是把内心的感情用客观物象表达出来,所谓艺术的意境。人类用诗歌抒发感情,当感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就用纯音乐,如果感情浓到超饱和时就只能用舞蹈了。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感情外化的意象。同样是写长江,不同的诗人抒发了不同的感情,长江在诗人眼里变得不同了:"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个意义上和疑邻人偷斧的原理是一样的。山水画中的山水是画家心中的山水,照像机拍的山水不加入感情不叫艺术品。王羲之写了兰亭序,你叫他再写一幅却再也写不出一样的了,因为当时心情灵感一去不回了。
艺术的主观与客观之分,当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完美了。但有人说。差劲了。这就是对台戏。如一部电影,以主人公为中心。没了主人公,那有什么戏。主观与客观之分二者必然存在。但都有着不同的共鸣。
在实践层面,艺术的定义为什么如此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水平不断富裕,而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也提高,艺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精神支柱。现如今除传统艺术之外,艺术产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形式,极大的满足人们对艺术爱好的需要,丰富了艺术在社会上的繁荣。
新的艺术品种的产生,总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否达到艺术的审美标准、艺术价值、人们喜欢等客观现实,才能明确是否成为艺术。新的艺术品种出现,有些形式符合了艺术审美标准,有些形式低俗不堪,它们活跃在社会当中,有的被人们所喜欢,还有的被人们所唾弃。而经过时间考验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种,就会保留下来,成为人们所喜欢艺术。
艺术创作要经过艺术实践的探索,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在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达到完美和震撼人心的崇高境界。具有审美教育性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心灵感悟出对艺术审美的惊叹而赞美。并且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从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艺术作品有多种形式的表现,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风格表现,它启迪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具有感染力和审美教育的作用。艺术是塑造艺术美、自然美形象地打动人心、鼓舞人心,把人们引导到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
英国的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有一本著名的书,叫《艺术的故事》。在这本书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按我的理解,他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先有艺术家,后有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副产品,艺术是艺术家下的蛋。其实类似的话有很多人说过,像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方力钧所说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的排泄物。”
这些让普通艺术爱好者大吃一惊的话里都在强调艺术家的作用和创造性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栗Li宪xian庭ting先生的《重要的不是艺术》来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重要的不是“艺术”,恰恰是在艺术的实践层面来说明对艺术这一名称定义的重要性的。也就是说,在真正的艺术家看来,艺术是不应该有定义的,或者说艺术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艺术不是一承不变的。艺术是个悖论。艺术的魅力对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来说恰恰是它在变化之中的东西。所以,艺术家眼中的艺术跟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眼中的艺术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眼中的艺术都是艺术的过去式,如古典艺术、写实主义艺术,最多也就是现代艺术。但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收藏家),真正的有创造精神的艺术爱好者是完全能跟上艺术家的思路和脚步的,因为他们知道艺术的真正定义不是定义本身,而是实践和创造。艺术是艺术家的探索和发现,艺术是对现成观念的颠覆和反叛,艺术人类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的滥觞,艺术是人类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体现,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种生命形式,艺术是人类文明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