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活动方案

  1. 你对绘画中抽象艺术有哪些认识?能否详细分享一位画家的作品?

你对绘画抽象艺术有哪些认识?能否详细分享一位画家作品

你对绘画中的抽象艺术有哪些认识?能否详细分享一位画家的作品?

一、我对绘画中的抽象艺术是这样认识的:

艺术的开端就是很微妙的一个过程,像中国的上古艺术一样,如作为创作者的“我”来说写了一个字,划了一条线等等很多对自然的传达,“我”表现的方式是美到极致的工细过程,今看似抽象,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完美的具象的工笔过程了。

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活动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段话的描述其实是我对如何来定义抽象艺术的一个诗意定义,我没有用美化的手法,所以抽象艺术不仅仅是在画面呈现的效果来定义的,或者说可以从画面内容和画面的呈现效果这两个方面来定义和陈述何为抽象艺术。

一幅作品的开始,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会有“无限的想法”让作品内容无法固定下来,这些“无限的想法”会无形的归入到抽象的层面,而这样的抽象是观者无法体验和感受到的,正因如此,往往就都被如风带走而忽略了。另外,作者所绘制和表达的作品思想,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所以作为创作者的“我”便留下了些许“余白美”的抽象内容。

所谓的余白,对观者来说,也给观者带来了如雨后春笋般无穷的抽象概念艺术,就像一个站在画前的观者说:“我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内容,但我就是很喜欢这个感觉,它让我像是艺术家一样,用我自己的生命体验、旅程和感官去丰富和诉说我对一个画的感觉”。这是一种观者与艺术家作品“互动”而产生的抽象艺术,它们一起生长着。

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活动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的抽象“画面内容”在具像的中国工笔画里和具像的西方油画艺术里,同样也是能看到的,它就像“文化”一般没有一个完整的边界,永远的在充实和生长中。

从这个层面来说的话,作画的技法和载体的利用是看待作品是否是抽象艺术的两个重要法门。

作画技法上有用线条双勾内容的形象与颜色块面的表达,如果要定义前者的话,它是具象的中国工笔画作品或者西方的写实油画作品;后者,用颜色或者墨色的块面化表达作品的效果,实者便是抽象艺术作品,还是正如观者说:“我看不出来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题材内容,但我就是觉得这样抽象的感觉挺美的!”

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抽象艺术展览征集活动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外,在载体的利用上,作者会通过巧思妙想来把各个不同的载体,通过组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作品,正如上所说和分析,这样组合作品的内容上是可以“抽象”和“写实”的,如果在载体上既运用了线条双勾描绘对象,也运用了块面颜色表达内容,又运用了组合载体的形式,这样就无法也不能定义是“抽象艺术”还是“写实艺术”了。

“不可理解”的抽象艺术

对于大多数欣赏者而言,“看不懂”往往是对抽象艺术最基本的反应

比起写实等具象的表达方式来说,大多数抽象艺术家会用无规律的形状和颜色以画家的主观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旁人是很难直观感受到艺术家要表达的意思

原因在于抽象艺术是缺乏内容的,因为它只有纯粹的形式,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抽象艺术没有技法、没有题材、没有相对通用的标准,只有感觉和观念

蒙德里安,荷兰最具影响的艺术家,抽象风格派最核心人物,非具象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他用了一生来纠结画直线。主张纯抽象和纯朴,外形缩减到几何形状,颜色只使用原色。蒙德里安的艺术几乎纯粹到极致,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静观万物内部安宁

他早年也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才逐渐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晚年移居纽约,对建筑工艺设计产生很大影响,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也在此达到最高境界

下面一起来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

蒙德里安最早是在具象和自然中一步步摸索和探求

在1909年时,蒙德里安接触到了通神论,这使得他的艺术思考发生了转变。宗教的力量赋予他对于神秘主义的好奇,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宇宙万物内在潜藏的“纯粹真理”。

后来,蒙德里安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他逐渐摆脱了自然的外形,直接触及事物内在精神性的本质,将其外化成为抽象的形体。

1912年,蒙德里安陷入立体主义的块面结构之中。他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里,受到毕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体主义影响,作品在色彩上喜爱使用灰、绿、赭石三种颜色。但是,蒙德里安虽然热衷于立体主义,但他更重在超规。之后,他画树木或房屋几乎只用线来构成,形成一种高度分析后呈现的画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2156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