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装置艺术?
要学会如何欣赏装置艺术,那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装置艺术:它其实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已经消费或者还未消费的物品、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艺术形态。
在国内商业地产越来越多的今天,商业空间里面和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装置。艺术装置从很大程度上对我来说就是
1 作为空间的补充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以前园林景观的时候,匠人们用亭台楼阁,太湖石等景观来隔离空间,但是当西方景观建筑引入中国的时候,雕塑的概念也被引入了。所以我们才有了所谓的装置艺术的出现。
我相信现在很大一部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就是为商业地产或者商业空间做的创作。这类的装置艺术要满足一下特点:体量大,漂亮,不尖锐,寓意好。说起这个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金融大厦的那个多次变迁的装置艺术,从金融牛到熊大熊二在到黑天鹅。且不论这是不是一个***性的炒作,但其中就可以体现中国人迷信以及自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商业装置的特点: 体量大,漂亮,不尖锐,寓意好。
2 历史意义或者现实的批判。
这个就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很多装置作品其实是划时代的意义,比如说杜尚的《泉》,它其实就是一个小便池被拿到了展览的现场。但正好处于那个高涨的艺术时代。所以被赋予的意义就是不一样。
欣赏就是对自认为美好事物的接受和享受。
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欣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是由于生存环境、文化素养及欣赏维度的不一样而决定的。
生存环境 当感觉这件事物能为欣赏者的生活带来利益和创造价值的时候,这件产品就存在欣赏价值,这是商人眼里的艺术。
文化素养 不同文化层次和素养的人,对艺术品的欣赏角度会不一样。有欣赏结构比例的、有欣赏色彩和明暗的、有欣赏创作动机及过程的、有欣赏作品所表达的思想的,所以说这是文人的欣赏,也是较主流的欣赏角度。
欣赏维度 这是一种极致的欣赏,它要求欣赏者对该件艺术品的内在外在都有全面的考量。它欣赏的角度有价值方面、图画方面、品德方面等等。
所以说如何去欣赏艺术,是个较空乏的话题,它没有一个一定是约定束成的框框,你自认为美就好,你能领略到它趣味就好,如此简单。
世界上有哪些体量不大但十分有趣的装置艺术作品?
同时满足“体量不大”又“十分有趣”两个条件的装置作品,
我脑海里立马跳出的是一张50瑞士法郎的纸币。
它的反面印着一个“达达头像”。
这是瑞士艺术家苏菲·陶博-阿普(Sophie Taeuber-Arp, 1889-1943)1918年制作的木雕,现存于瑞士苏黎世美术馆。来看看原作。
苏菲1889年出生于瑞士达沃斯,她是“达达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央行发行的50面额的瑞士法郎钞票,正面印的是苏菲头像,反面是她制作的一件木雕“达达头像”。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将艺术家印上钞票,1994-2014版瑞士法郎就是这么一套“艺术范”十足的钞票。
中学毕业后,苏菲先后在瑞士圣高尔、德国慕尼黑和汉堡学习刺绣、编织、细木工等装饰艺术。1914年,苏菲移居瑞士苏黎世,次年遇到了法国青年艺术家让·阿普(Jean Arp),他们相识相知、坠入爱河,并于1921年步入婚姻殿堂,共同谱写了一段艺术佳话。
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战火连连、民不聊生。1916年起,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经常出入苏黎世“伏尔泰酒吧”(Cabaret Voltaire)。他们畅聊艺术、关心时事,认为“破坏就是创造”,主张反传统、反美学的作品和形式,表达他们对当时主流艺术观的不满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运动”便从这里兴起。
阿普和苏菲经常参加“达达组织”的活动,在“达达”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做出很多风格简洁、色彩斑斓抽象的编织品、拼贴画、浮雕及木雕作品。苏菲在1918年至1920年间做了一系列“达达风格”木雕头像,现存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这件很可能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第一件,也是最抽象的一件。磨打成类似圆锥体的头像总体呈黑色,正面点缀一些几何图形,纯粹、和谐、匀称。这是现存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达达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