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宋拓艺术家

  1. 王羲之楷书文怎么写?
  2.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乾”字,日写成田,是裂痕还是避李承乾讳而改?
  3. 孙过庭《书谱》的译文哪里有呢?

王羲之楷书怎么写?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是对王羲之的至高称谓。但是王羲之的楷书同样精妙绝伦,王羲之的楷书,经典代表作有《黄庭经》,《道德经》《乐毅论》等,并且都是刻本拓本,没有墨迹本传世。

学习王羲之的楷书,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钟繇,他被尊称为“楷书鼻祖”。王羲之的楷书就是师法钟繇,并且在钟繇的基础上去其隶意,变古朴自然为妩媚遒劲,完善楷法最终形成精妙绝伦的王羲之楷书风貌。

同时,王羲之的楷书与唐朝名家褚虞欧颜柳的楷书相比较的话,王羲之是自由舒展,古朴自然,没有唐楷那样森严的法度,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遒劲风格

宋拓艺术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和其他几位洋洋洒洒的介绍王羲之笔法传承的回答者不同。我觉得提问者是不是想问,按照王羲之的笔法,“文”字怎么写?

提问的人啊,千万不要惜墨如金啊!你不说清楚的话,是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的!

兰亭序的这个“文”字,起笔三面换,然后用一个移位折笔向斜上写横。收笔的时候,有一个调锋的动作。先把笔锋收回,把笔芯拉直,然后再次出锋。再写撇。撇到终点,有一个明显的提转牵丝的动作。目的也是为了调锋。免得笔毫纠缠。提转后接捺出。这个字的捺笔没有出锋动作。

宋拓艺术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提问者不是我说的意思,请忽略。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旷之子,导之侄,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採择众长,备精诸体。小楷尤工,已脱去钟繇隶意,雄逸俊雅,变化生动。其小楷代表作有《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乐毅论》《孝女曹娥》等。

《黄庭经》

宋拓艺术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庭经》,原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王羲之所书的这卷《黄庭经》,即指《黄庭外景玉经》。

《黄庭经》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1)重点论述的问题有:强调吐纳行气;勤于咽津滓海,时时保精、固精;永持恬淡无欲;巩固守一之法。

(2)论述长生久视之道,分别论述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了修炼得法,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

(3)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

(4)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唐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前辈们的手艺不敢说什么,但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更偏爱欧阳询,赵孟頫的小楷,现代的书家,如经常在头条看到那些正儿八经的楷书,灵活生动又漂亮。每位书家各有千秋,好不好看,视觉不同。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乾”字,日写成田,是裂痕还是避李承乾讳而改?

《九成宫》写于贞观六年,唐太宗是皇帝,文字避讳的只有皇帝以上的,比如太皇上以及李氏祖宗。太子不在需要避讳的范围。

你想想,避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敬畏,如果太子也避讳,那不是太子和皇帝老子同等地位了吗?

这个问题真得求教,太没有基本常识了。


至于“乾”字的那个“日”写成“田”,这是古代书法家习惯书写,他在这个帖里这样写,另一个未必这样写。

规范标准字,这是我们现代汉字的概念。有这样严格的“标准”字范,我们的汉字就会更好的传播

至于“乾”字多了的那一竖是不是“龟裂”。我们根据现存的这个宋拓本来看,应该不是。

请看,宋拓本早于“栉”和“重”字未损本中的“乾”字是怎么写的。

《九成宫》的拓本很多。宋拓“重”字未损,已经非常珍贵。

石碑的龟裂现象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一般是由于石材的内部非晶体结构和自然风化造成的,这种情况,或者线条或者块面,总之,没有一个是规范的跟笔画一样的龟裂。大家看过历代很多 碑帖吧?有一个“龟裂”出来的“笔画”吗?肯定没有嘛。最多某一个笔画被“描粗”或者“写长”了,能赖过去还是“笔画”就不错了。《九成宫》这个帖是“龟裂”比较多,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不过,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艺术,不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书写“多一点少一点”的个别字,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书法作品中有这样一些字,参加中国书法比赛展览都不会影响你的参展。

因为,书法展览不考虑现代意义的“错别字”。

孙过庭《书谱》的译文哪里有呢?

知道,有两个人进行了评解详译,都是现代人,还没发现古代和近代名家作全面的书谱译文,既使见的也是只言片语。这两个人一个是:一九八六年九月河南美术出版社由马永强注译的书谱译文,另一个是:二OO三年一月甘肃文化出版社由徐大为注译的书谱译文(还包括续书谱)。这两家出版社也不算名牌出版社,译注人也不算书法名家。我认为这两个人译注的还是不错的,我看过后,受益非浅,以前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并按译文熟背了整部书谱,并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练习。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缺点,比如说:漏译、错译丶累赘、跑题等等,这都是小枝节,不影响大局,并一思考就明白了。现在我觉得对书谱的理解和练习还差之遥远,还须继续学习和练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2033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