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矛盾时,该怎么处理?
艺术是灵魂的自白、经济是世俗的附属,没有寸步难行。但纯粹为了金钱而奔波,也是人生一大不幸。在梦想与现实面前该有科学的分配,有艺术追求要坚持到底、不能因为物质的匮乏就弃梦而去,从事艺术的人,总不被外人理解、其实物质不要太多,能撑起衣食住行就好!追求财富顶多看起来不错,追求艺术梦想最起码活得真实、活得自我!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海量的存在着,在成百上千的画家中,直正能卖大价钱的又有多少呢,总不能因为买不上价就不画了,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了吗?
文化产品(包括绘画作品)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这是创作者的动力和基础,但艺术品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更多的是对于整个社会存在着教化的意义和作用,其社会意义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价值等等,同时也包括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值,这是艺术产品的根本性价值。
在这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艺术创作者应该沉着面对,冷静分析,恒定追求艺术目标,提高作品的含金量,不断加强艺术修养,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时也要参加国家和省市的艺术,学术,展览,大赛活动,主动争取机会,积极实现人生价值。
是人就得吃饭,艺术家也是人。金庸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是为了糊口。只不过很多年后他的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他成了著名的艺术家。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在其创作期穷困潦倒,死后反到火啦,比如梵高。没有经济支撑怎么安心创作??
叫好不叫座,生不逢时,作品无人问津,这类矛盾在艺术发展史上一直存在。比如伦勃朗,因为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被当时的荷兰人不理解,晚年过得凄凄惨惨,又比如梵高,在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才得到人们的承认。但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潦倒的代名词,比如鲁本斯,在他作为大使访问英国时,有人问他你业余时间画画吗?他回答说,我是职业画家,做外交官才是我的业务爱好——威不威风?!张不张狂?!
这个问题的另一深层原因,可能需要了解下艺术的经济运作状况,这个话题恐怕有些大,略谈几点,供大家参考。画家们的经济条件,实际上取决于社会对艺术的供养制度,比如中国传统画家最好的待遇,恐怕是进入***画院,那样可以衣食无忧,但也有伴君如伴虎的风险,皇帝一不高兴了,恐怕就得人头落地。西方传统绘画也依赖自己的供养人,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地奇家族了。
伦勃朗这幅绘制于1669年的自画像,就展示了他因为与市场作对的晚年凄惨时光。但若不是他坚持这样的艺术理想,伦勃朗也就不是伦勃朗了!
此时的他,似乎明白了死亡即将来临,63岁的他就面对生命的终点。他头戴帽子,身穿大而厚重的红色外套,在镜中凝视自己快要衰败的生命。
而在现代社会,画家们并不都像梵高、高更们那样的命运,为了艺术而失去市场。过得风光无限的画家也很多。比如毕加索、莫奈,这些在生前就被社会认可的画家。
另一类打发奇才的可能要数借助现代传媒自我营销的人物了,比如安迪沃霍尔。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可能是达利。达利曾经穷过,当他和老婆加拉在利加特港时,穷得一分钱都不剩。然后他意识到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画作来挣钱。
达利借助包括报刊、电影、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美学理念广泛传播,在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成功获得了公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达利和加拉在移居美国期间,这时的达利既是一位回归古典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也是一位对物理、生物科学的狂热爱好者,更是一位积极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和大众明星,而加拉则扮演了精明生意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