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文藏来答】举个栗子!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我就用介个器物给大家仔细介绍一下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国外传入的一种陶瓷装饰制作技法(后人或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成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
◎清雍正◎珐琅彩瓷◎高十六·九厘米 口径三·九厘米 底径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彩瓷器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胎上施釉细腻,釉色极白,釉表极具光泽,可以「白璧无瑕」赞誉。珐琅彩瓷质地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且有立体感。清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再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烧制而成。清宫御用珐琅彩瓷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制瓷工艺水准。
◎清雍正◎珐琅彩瓷◎高十六·九厘米 口径三·九厘米 底径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为直口、削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器里素白,通体白釉地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颈部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七字,上下有胭脂彩「翔彩」、「多古」、「香清」三印;器底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识。器型呈橄榄状,故称橄榄式瓶。其器型秀美,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体极轻薄,纹饰施彩细润,是雍正朝制瓷的杰出之作。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是雍正珐琅彩中唯一的一件琢器(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也是雍正珐琅彩器中唯一一件青花款器。
◎清雍正◎珐琅彩瓷◎高十六·九厘米 口径三·九厘米 底径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定级意见(耿宝昌、刘伯崑)为:「器为脱胎,纹饰艳新,施彩腻润,精细无比,是件代表雍正时的杰出作品。定为一级甲。」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介绍),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
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珐琅彩最早是一个外来品种,珐琅是指可以烧熔的矿物质,内含长石、石英、硼砂等原料结合油进行调和,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在进行烧制。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搪瓷盆,
就属于珐琅料,区别在于等级不同。
珐琅彩分为两种,一种是铜胎掐丝珐琅,讲究的是掐丝工艺,然后再进行填彩,工艺比较复杂,民间俗称景泰蓝。
另一种是,画珐琅,讲究的是绘画的技术。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
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
相传珐琅彩最早是在16世纪明朝由***传入中国,献给当时的皇帝,可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一点无法考证。后来清朝初期有一个法国人叫殷宏绪,把西方的铜胎珐琅彩介绍给康熙,西方画法注重写实,非常生动。而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写意,意思到即可,当时康熙看完之后非常喜欢,心想是否可在我们的瓷器上画珐琅,便亲自监督,在宫廷内‘造办处’开始烧制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上等烧好的瓷胎,运往至‘造办处’,***用宫廷画师绘画,可见康熙对珐琅彩的重视。终于在康熙35年烧制成功,完成了由铜胎到瓷胎的转变。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雍正6年,研制出国产珐琅料,颜色比之前进口的更为丰富。特点是主题图案的画法,器物上有留白,技法上比康熙的要好。
乾隆时期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图案颜色更为丰富,画法细腻,更为生动。
出生皇室的珐琅彩,一直作为宫廷专用瓷,从康熙的初创期,通过技术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至到到清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抢了颐和园,珐琅彩才被外人所见。民国三年1914年『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第一次公开展出,珐琅彩瓷器才被世人所见。
欢迎关注《成林茶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