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艺术展览名帖模板图片

  1. 有哪些字帖值得临摹?
  2. 书法为什么要注重技法?同时却以书写自然为最高境界?

哪些字帖值得临摹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到: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临帖不在于多而在精。你把天下名帖都临遍,完了以后心里什么没有留下,这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一本字帖中长久的浸淫,吃透书者的用笔规律,结构布局。进而再以所学到的技艺进行创作

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而对原作者的用笔方法不做深入研究,走马观花般的做所谓的博***众长,是很不靠谱的。

建议你在一家的基础上精心专研。悟出门道来以后,再旁涉众家。古人为什么能写的人比我们现在的人好?因为他们选择的余地小。那时候要有一件好的法帖,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都有。天下名作,只要愿意,分分钟就能弄到手。专一,才能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出感悟。有了感悟,便能融汇贯通。
至于选择何家,古代经典之作,皆可为范本。在于你喜欢哪一家而已。选择你喜欢的就是

虽然你是练过很多人的帖,但从你提供的作品中来看,没有看出任何一个帖的影子。我们的书法世界有浩瀚无穷的碑帖,一个一个临摹是没有学完的。

艺术展览名帖模板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度道书法建议:

第一,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体的字帖,深入进去临摹。先专精一体一帖,这个阶段的要求就是像。

第二,临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法方面的能力,创作的积累,要做笔画,结构,章法甚至是墨法的研究。

艺术展览名帖模板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临摹的步骤,从方式上来讲一开始可以选临,选临掌握好以后可以节临,再后面可以通临。 从方法上来讲可以 形临--意临--变临--创临 。

最终的目的就是把这个帖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为我所用。再创作的过程中,能把学过的东西直接拿到这个作品上来。

关键看你是否初学,看到这个问题,估计应为初学者提出来的问题,初学一般从静态的书体入门,篆书隶书楷书皆可,篆书很难辨识,一般初学篆书的人较少,隶书年代久远,比较模糊,初学者辨别及理解能力较低,一般也不选择,楷书的话现在一般从唐楷入门,因为楷书发展到唐,笔画结体已臻完备,较容易掌握,选唐楷者偏多,唐人楷书还比较清楚,初学者容易辨认,唐楷范本非常之多,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在古人经典的东西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只是手段,我们学书法的目的是自立面目,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后期的事情需要我们融百家之长于一炉,急不得,遍学古人经典,***以时日,定能闯出来!以上只是我现在自己对书法一些浅显的认识,请同道们多多指正。

艺术展览名帖模板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临过很多帖,现在专攻草书。从你提供的三幅作品来看,已看不到是由那种字体脱变而来的,有了自己的个性特点,虽有一定功夫但尚未脱俗,要继续深造,我认为应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字帖,最好是古人的字帖。祝你进步,能成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谢谢邀请。

书法为什么要注重技法?同时却以书写自然为最高境界?

先说为什么注重技法:

一切的技法,都是工具器材性能的合理运用之法;而一切工具器材用于书法艺术目的实现中,即使是最好的,有其所长的同时也有其所短,书者充分发挥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就是技法;而能将其所短(即不利于艺术形象创造的一面),变为特殊效果,更是技法。所以技法运用中,既有经验的继承性,也有随审美追求的发展性。否定前人的技法经验是错误,将前人的经验绝对化也是错误的。技法随运用的目的要求的存在而存在,也随运用的目的要求的发展而发展。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什么?就是自然的书写。

古人把自己的学养、性情和当时的心境叠加到一起,自然而然就能够于实用中完成充满艺术情调的书写。写出来东西是好的,后人就称之为法书,大家就去模仿,以此形成一种传统,所以中国书法最高的境界里没有这些故意设计的、做作的东西。

比如:《祭侄文稿》追叙了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都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来完成。只有掌握了线条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将胸中的意象通过书法作品表现出来。

所以书法的技法很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书法作品刻意成分太多,显得矫揉造作。影响作品质量。以不显山露水,自然书写为上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蒲华书行草书法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1845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