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为什么会融入敦煌元素?
油画《开国大典》是油画家董希文的一幅代表作,作品里面有敦煌元素和画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曾经有一段时间董希文和常书鸿在敦煌进行过长期的写生,后来写生稿还办过一次展览。这些写生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影响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下图中的小姑娘就是常书鸿的女儿,从小随父亲一起敦煌写生,少年时已经相当了得,一般大人画三天的画她一天就画完了,而且画的非常好。被称为艺术神童,后赴美留学,归国后师从林徽因先生,从而走上工艺美术设计之路。她就是后来清华美术学院的院长常莎娜
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为什么会融入敦煌元素?
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不是现场创作,也不是现场起了小稿,而是在1953年才完成。
1952 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中国革命博物馆前身)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幅巨型油画 《开国大典》。 美院领命后,最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美院教授、青年画家董希文。
董希文早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赴越南河内巴黎美术分校深造。1943年至1945年近3年时间在敦煌临摹壁画,1946年举办过“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已在绘画上有很大成绩,创作过革命题材的《北平解放》《解放区生产自救》等作品。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上,他还受任为毛泽东、朱德画像。
董希文开始《开国大典》的创作准备工作。美院和馆方提供了开国大典的电影资料片和一些摄影图片资料,他觉得没有一张图片可用来做底稿。因为开国领导和广场群众不在一个足够的图景之中,应该把二者囊括在同一画面中,才能体现开国大典所具有“人民胜利” 的伟大意义。
所以,董希文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 按自己的理解构图,在电影和照片资料中只取领导人的肖像和神态特征。
图:董希文给学生上课
董希文全身心地投入了《开国大典》的创作。他先画了一个草图,画面左边是多位领导人,右面是布满鲜花的广场,布局左实右虚,有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