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书法学习中遇到的“瓶颈”?
关于练书法遇到瓶颈期,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有时候遇到瓶颈也许是心态问题,试着调整好看待这个事物的方式、角度,从心底里喜欢上,也许就写好了,至少自己写得高兴,因为可以有时间安静地写,做自己喜欢的事。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从小喜欢画画,不论画得好不好,喜欢就画,练基本功画写实扣细节也会画得烦躁,觉得画不好,可是挡不住骨子就是想画,愿意去琢磨,画得多了练得多了想得多了也会慢慢进步。
书法虽然从小也写,但是这字写得真是丑,怎么也写不好,临也临不好,照着米字格,照着永字八法,照着笔画练,也还是不好,主要还是没真心喜欢上,没发现中国书法的美,只是为了练而练,所以索然无味。
我是通过如下两点来改善的,您也可以试一试:
听书法背后的故事:突然喜欢上书法,是因为听蒋勋碎碎念讲“坦腹东床”,讲“石压蛤蟆”。听了笔者的故事,就像心上长了草,想不动笔也难,心痒难耐,就是想写一写,就是想临一临。再看一笔一划,都像是一幅画,体悟用笔的力道,起笔的走势。晚上做梦都在想宋徽宗瘦金体的锋芒毕露是怎么给撇出来的,想启功说的无论是草还是行,都还是要沿着笔画去写。
破除旧习惯:找出自己喜欢的字,反复的临,反复的看,你喜欢所以不会觉得无趣。看原字主体,观察轮廓形态,想他的侧(点)(如鸟之翻然侧下)、勒(横)(如勒马之用缰)、努(竖)(用力也)、趯(钩)(跳貌,与跃同)、策(提)(如策马之用鞭)、掠(撇)(如用篦之掠发)、啄(短撇)(如鸟之啄物)、磔(捺)(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笔随着心在纸上持续写,让你的眼—心—手—笔联系成线,让笔传达你的意。
随翰墨兄而来。遇到瓶颈怎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书法的瓶颈?瓶颈是相对的,现在的水平与更高水平之间隔着瓶颈,所谓的瓶颈对应的是自已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打破这种状态就是“拔除瓶颈”。因此,书法习学处处有瓶颈、步步有瓶颈,书法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拔除瓶颈从而得以突破的过程。
克服瓶颈,就要改变个人程式化、熟滑式的书写习惯。书欲其善,先求其变。不变着法儿去尝试用笔、结字、章法,你永远只是在原地踏步,至多只是越写越熟滑、愈发增匠气,而层层水平则迟迟上不去。怎么去变?靠领悟,也靠自己去琢磨,办法就是换着法儿把字写好看。
克服瓶颈,就要帖读百家、博闻强识,不断厚实个人的书学修养。讲白了就是借鉴,去临摹不同的帖子,领悟不同风格的作品,向先贤大手们“偷师学艺”。靠个人冥思苦想肯定是不够的,书法悟性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融会贯通能力,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很多练习书法的朋友花十年二十年去临一种字帖,学得细学得深固然可以,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效率太低了,不能这么干。
克服瓶颈,是勤学苦练修养打磨的结果,不是靠理论的认识分析就可以办得到。领悟明白书法的道理,脑袋想明白是第一步,最关键是要转化到笔下纸上,否则理论只是空洞的理论,道理只是苍白无力的道理。要真正打破瓶颈,需要理论认识上的突破,更需要书写能力的突破,因此最关键之处仍在于书写习练的实践中。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万事相通,我想不光是学习书***遇到瓶颈,学习任何一种技能都有可能遇到瓶颈!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坚持!坚持的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看,多想,多做,多总结)!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坚持的意义一点都不为过!加油💪💪💪努力坚持,过了这个瓶颈你就就会发现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问题中所说的书法瓶颈问题,用专业的术语来讲,叫书法学习的平台期,也称书法学习高原期。怎么才能突破瓶颈呢,这需要先弄清楚平台期的现象、产生原因后才能找到突破口。
一、何为书法学习的平台期
书法学习平台期即书法学习的停滞期,在这种时间段当中,书法学习者感到自己进步不大,对自己的书法学习能力、书写水平自我评价偏低,从而对于书法学习产生畏难甚至绝望情绪。不少人因此半途而废,彻底放弃了书法的后续学习。
每个书法学习者,只要是坚持了数年以上或更长时间,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只是每个人表现的程度并不一样。这次走过了自己的平台期,可能多年之后,又会再次碰上新的平台期。有的人甚至会反反复复碰上很多次。
1、一是学习书法就像跑步一样,一开始可能跑得比较快,渐渐体力不支就会放慢速度,因此进步的速度没有那么快;
2、二是书法学习者的眼光提高了,而自己的动手能力滞后于欣赏水平,觉得自己目前的书写水平不满意。
3、三是中华传统书法浩如烟海,各门各派体系非常庞大,刚开始接触书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其难度估计不足;当自己深入学习并接触到庞大的书法体系后,觉得压力很大,面临瓶颈。
1、中途休息几天,就像马拉松一样,先恢复体力,更好地投入下半场;
2、自己练习的作品,有时候隔几天再看,又能发现不少优点、恢复信心;
3、虚心向老师请教,与同道交流,看看展览,看看书法史,不断恢复信心、提高兴趣;
书法中的瓶颈,我个人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初期的瓶颈,一种是高级的瓶颈。不同时期的瓶颈,要不同对待。
学过书法的可能都有一种体会,初学书法的时候临帖,临到一定时候就感觉怎么也突破不了,临的时候写的挺好的,一到自己写的时候就又不行了,不能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很多初级阶段都容易碰到的一个问题。
这种时期的瓶颈其实就是一种惯性思维的模式,因为我们习惯了对照着字帖来写字,这种行为模式已经养成了习惯。那么如何打破这种瓶颈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临帖,在临帖的基础之上要学会融会贯通。我们知道每个书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本法帖也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个性。但是在一本法帖中,这些个性也有共性,把握这些共性,你就等于掌握了这本法帖。
所谓的共性无非就是基本的用笔和结字,它的用笔特点是什么,最基本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钩等等,这些基本笔画的写法一定要熟练。然后把常用的偏旁部首挑出来,掌握这些偏旁部首的写法。汉字就是由各种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把法帖当中的偏旁部首分类列出,再后面附上范字加深理解。如果把这些零部件都学会了,组字规律学会了,那么离开法帖一样可以写出来跟法帖相似的字。
第二,写写小楷,增加日常书写。很多时候我们练字就是练字,书法是书法,写字是写字,分开了,而古人的书法就是日常写字。所以我们要学习古人,把日常的笔记可不可以用毛笔小楷来写,把自己还原成古人,如果这样做了,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的书法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
水平高的时候也会遇见瓶颈,虽然我的水平还差很远,但看了很多书法史方面的书,多少还是有所了解,就自顾自地说些吧。
我理解的高级别的瓶颈,就是需要创新的时候,要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特征的时候,重视突破不了,这也是一种瓶颈。这个时候我认为也可以两条路走:
第一,还是坚持临帖,只不过扩大临帖的范围,也不一定就要盯着那些名家的法帖,有些民间的书法遗墨也许会给你带来灵感,例如写经书法、敦煌残纸上的书法墨迹、高昌墓砖上的墨迹等等。
这个时候的临帖就不应该再追求完全的逼似了,你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临帖,或者是取法帖上你所需要的东西来学。不妨参照一下古人的一些临帖作品,例如王铎临的《阁帖》,董其昌临的王羲之的作品等等,近代的还有启功先生的一些临作,看看他们是怎么取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