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斗彩是大明成化御用的瓷器是真的吗?
斗彩其实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他并不像彩瓷的名字,五彩、粉彩、绿彩那么好记,富于形象化。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说》一书中品评明代瓷器时曾说:“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首推成(化)窑瓷器为明代瓷器之冠,其中尤以成化斗彩为主。可见斗彩并非只在成化年间有。
历史上,其实斗彩的写法有很多,有写“逗来逗去”的“逗”,也有“豆青”的“豆”,写得最多的,还是“争雄斗艳”的“斗”。理论上讲,斗彩的工艺比并不复杂,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最终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有拼斗之意,故为“斗彩”。
成化斗彩是由宣德年间的青花五彩发展而来的,并且用的青花并非是苏麻离青,因此少了元朝青花的那种色彩的浓重,而更适合做线条描绘。斗彩只是将原本只会在局部进行勾线填彩的工艺方法扩展至器物整体,不但保持了青花雅致的特色,还增加了绚丽灿烂的彩绘。在成化器胎薄体轻的精巧器物上***用淡雅型的青花,有利于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紫等颜色相协调,达到釉上釉下色彩完美结合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成化青花瓷器胎薄、釉白、着色淡雅的特征。大部分成华年间出自官窑的斗彩都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很少有散佚在外的。成化斗彩得以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胎体薄似蝉翼、质地润如堆脂、色调清新淡雅、造型线条流畅。清人朱琰在《陶说》一书中说,“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实不为过。
斗彩瓷属于彩绘瓷的一类,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彩瓷装饰工艺。质地柔软,有五彩光泽,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明代斗彩在工艺流程上分两次烧成,第一次在生坯上用青花料绘画纹饰,并在局部施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第二次是在青花瓷釉面预先设计好的位置用釉彩绘画完成全部纹饰,再经低温复烧而成。由于彩绘时包含釉上填彩和釉下施彩两种工艺,有拼逗之意,故称斗(逗)彩。
斗彩所用颜料非富多彩,美不胜收。著名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就斗彩作过生动的描述,“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姹紫色浓绿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褚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浓光弱。”每一器物选用色彩不同,形成争奇斗艳之势。
名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在当时被称作“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其上所描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深浅颇有画意。后因战争频发,社会动荡,在正统、景泰、天顺三代,斗彩工艺发展十分缓慢。至明成化年间,物资颇丰,国泰民安,而且明宪宗雅好艺术,擅长丹青,又有宣德制瓷工艺的支撑,所以斗彩在明成化年间达到顶峰。成化斗彩使用勾线填彩的技法进一步拓宽宣德青花五彩瓷器的局部纹饰,然后在线内空白处填上多种釉上彩,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彩瓷,既不失青花的幽靓雅致,又兼具斗彩的浓艳绚丽,使得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映衬。加上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质莹润的特点,成为***御用之物,故有“斗彩瓷器,胜过百金”之说。
明成化斗彩高足杯
所谓“成化无大件”,是因为成化斗彩因大都供皇室玩赏之用,故多为小件。成化斗彩器型有罐、杯、碗、盒、碟等,且纹饰各异,人物飞禽、植物昆虫、天文地理、文字几何等无所不包。其中最为出名的要算斗彩鸡缸杯。相传,这种杯子是成化皇帝为万贵妃所作,所以盛为珍贵。《明实录·神宗实录》中就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鸡缸杯用为酒杯,外形似缸,其上绘有雄鸡、雌鸡和雏鸡,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清人朱琰曾道:“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而且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时曾以2.8亿港元成交,创下斗彩拍场历史的最高拍卖纪录,成化斗彩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之后,斗彩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明后期官窑斗彩有两类,一类是仿成化斗彩,另一类则属于重新创造,但成品无论是从胎釉品质、青料呈色、釉上彩色泽,还是制作水平上,都远不及成化。除明朝外,以后历代都有仿造,清雍正时期甚至达到了以***乱真的地步。但因为烧造成化斗彩必需的含铜元素的高岭土在成化年以后就已断产,所以历代仿品均达不到成化时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