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
将幻觉画下来,作为持续生命的方式,她将现实与环境融为一体,超越了自身的需求,期待着去赋予生命更深刻的意义。她的一生使我们明白人类对于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执着守望。
童年不幸想要逃离
草间弥生10左右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神经性视觉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这和她童年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她的童年正直日本军国主义泛滥,全民族上下都笼罩在阴郁封闭的氛围中。
虽然草间弥生生活在贵族家庭,但父母的缺位和不理解仍然使他承受了她年龄范围的压力和痛苦。
每次父亲外出找情人时,母亲都让草间弥生跟踪。但是孩子的步伐永远赶不上父亲的脚步。每次被父亲甩掉,她在寒风中挂着鼻涕,一边发抖一边走回家时,都要面对母亲的责骂。
小女孩童年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在父母矛盾纠缠的夹缝中艰难地成长起来。
前几天刚在b站上看了一个童趣婆婆的纪录片,感触特别深。尤其是纪录片里婆婆作画的时候,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感觉好像是上帝在借她的手在创作。
还记得纪录片里草间弥生总是非常开心地表扬着自己所画的作品,“这么美的诗是谁写的啊”、“好美的作品”、“太美了”。她的这份自信说实话我更喜欢。
现在我们都喜欢叫草间弥生童趣婆婆,就是因为她永远穿着自己特别的波点衣服,带着鲜艳的***发。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2017年10月21日,美国洛杉矶市,人们在The Broad博物馆前排起长队,排队的人绕了博物馆整整一圈。人越来越多,后面的人至少要排三个小时才能进入大楼。
这些人全是为了看展而来。展出的作者,是现年90岁的日本国宝级艺术家、“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她的作品在全球被疯狂抢购,一幅画可以卖到160万美金,是全球最贵的画家之一。
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有抑郁症,看到画面有很多跳动的点,她小时候画的画就有很多点浮动。为此她家人不认为她有天赋画画,阻止他学艺术。但这个人很有决断力,自己一个人跑到美国去搞艺术,因为搞得太先锋,后来还和家人断绝关系。
后来她把自己这种独特的视觉经验和美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将波点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这是大创造和大毅力,这是值得去佩服的。
其实有很多艺术家都遵循者这种方式,比如豪斯特,比如蔡国强。都是***用各种手段为一个符号或者行为赋义。
我觉得草间弥生的人生,最好是作为例证让我们去看看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她长期被视为疯子,一方面固然因为六十年代早已投身纽约的前卫艺术浪潮中,既拥有自己的裸体舞团「草间舞蹈团」,同时又以***作为原型持续创作了一段时间,离经叛道的行径令到日本对她几近视而不见。 甚至把「丑闻女王」、「不要脸的艺术家」之类的帽子扣在她头上,在故乡母校松元女高中,更有旧生积极联署要求学校把她除名云云。
下圖:前卫艺术浪潮時期的草间弥生
可是,时至今天,在她扬威海外成为国际驰名的艺术家,加上73年回日本定居后,日本舆论对她的评价便出现大逆转,且积极视之为国宝看待。 讽刺地,由零零年开始,日本不断授勋给她,如01年授予朝日赏,其后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中巡回举办她的个人展。
下圖:松元市美术馆的草间弥生標誌
当中尤其以故乡的松元市美术馆为基地,她既成为松元市的名誉市民,而18年由3月至7月更举行「草间弥生 ALL ABOUT MY LOVE」的大型回顾展。
人生的变幻,委实难以预测。
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不一样,但也不强求所有人的观点可以一致,就像艺术家从来不在乎所有人可以看懂自己的作品,值得注意了,是不在乎所有人都懂看懂自己的作品,言外之意就是最起码要少数人能够看的懂,所以很绝对的说,艺术家是有让别人看懂自己作品的义务,
就拿绘画来说吧,艺术创作虽然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但并不是就可以毫无章法的天马行空,拿起画笔在画纸上“鬼话糊涂”,然后告诉别人这就是艺术,这明摆着就是“皇帝的新装”,如果艺术家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自己的作品,那就连艺德都没了,
人们通常习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来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然而艺术有艺术的理论和逻辑,当一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连艺术逻辑都没有,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时候,是不是要向人们解释清楚你创作的是什么呢?对吧,比如,油画是通过色彩来表达情绪,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情绪,
当画作中的色彩运用的混乱不堪时,是没有人看的懂艺术家在表达什么的,而作为艺术家却不能带着个性的说“看不懂的才是艺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上***都是艺术家了,到处都是世界名作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自欺欺人的,要知道,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啊,如果没人看的懂作品表达的是什么,那么这样的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创作出来的作品没人可以看懂,那么只好像垃圾一样堆积如山,艺术家一厢情愿认为别人看不懂自己的作品,那是别人不懂艺术,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存在这样的想法,那么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艺术家,很多人没拿过画笔,但并不代表没有心灵感受和艺术认知,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完全有义务让别人看懂自己的作品,引导不懂艺术的人去理解艺术、尊重艺术、热爱艺术。
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义务或责任让观者看懂作品,创作是一回事,欣赏又是另外一回事,也不能因为观者无法欣赏一件作品,就否定了艺术家的才华和成就。
因为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凭直觉可以理解大部分艺术,但有些作品欣赏起来,必须结合思考和智慧,以及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来完成赏析。
毕加索《玛尔肖像》
艺术家在创作时,就拿绘画来说,首先要构思,再筛选素材,再酝酿和深化主题,待心中有了比较清晰的画面形象后,最后才动笔刻画。在刻画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营造画面的局部细节和整体气韵,让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起来,才算成功的创作。
布格罗《心之苏醒》
欣赏艺术时,正好跟创作相反,是一种逆向思维,欣赏者沿着画面的整体格局可以一步步找出画家构图的先后次序,以及运笔的过程,直到体会到画家构思、酝酿的场景。最终体会到画家的情感如同单向的时间轴一样,在画面中一一展开。
如果一个欣赏者做到了这一步,他就完全看懂了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