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艺术展览作品线条

  1. 书法只是线条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对吗?
  2. 传说中的立体感行书书法是什么样的?

书法只是线条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对吗?

这个说法毫无道理。

“线条艺术”这名头从何而来?书法竟然能被说成线条艺术,这是对传统文化多么浅薄的认知!

首先, “书法”从字面上讲,是中国传统的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的方法。包括执笔、用笔、结构、布局等,是严谨的,所以首先所写的字要正确,不能写错别字。倒是在古代,偶尔会出现几幅***和名家题字少一笔的情况,或是因为避讳等原因故意为之,这不能说是错别字。

艺术展览作品线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不能只浅显的说为“线条艺术”,而贻笑大方。


书法是线条艺术,是现代人结合西方美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新的理解,但是,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艺术。

书法艺术包含着笔法、笔势和笔意三大要素,其中的笔法和笔势是技巧部分,关于线条的理解正是从这技巧里出发的,盖由蔡邕的《九势》中有言“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所描述的点画的形质变化而来。

艺术展览作品线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点画的形质只是书法艺术里头的技巧方面,除此之外,书法艺术更是讲究书家将情感、志向、性格、思想等蕴含于中进行抒发,而这,才是中国书法艺术能够在全世界中有着唯一以本国的文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存在。

因此,提问者的问题:“书法只是线条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对吗?“这是对书法的理解不够深刻,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过于模糊。

打个比方:

艺术展览作品线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一直说人类是细胞动物,如果只是单纯从细胞的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生物都是具有细胞的,只是有的为单细胞,有的为多细胞,那如何跟人类进行区别呢?

这个问题好像是个笑话。领悟书法的精髓首先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让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书法家”去画线条,而且”写错了也没有关系。”,那简直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首先,书法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因为书法讲究“气韵”,气韵是一种意境。“诗书画印”是我们的国碎。是一项需要有很高艺术素养的人去“修身养性”的艺术。也不是那些浮躁,肤浅的人能练的出来的。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错误的。

书法是传统文化,是一门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是汉字的书写方法,它包涵取法,笔法,章法,墨法等等。

取法乎上说的是学习先贤的古贴,吸取书法营养,写出的字质朴高古,有传承才有创新,离开传统谈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法,指用笔的方法,也就是书谱中的执使转用。中锋用笔侧锋取妍,藏锋露锋,提按顿,起笔运笔收笔,书法者具有高度的控笔能力

章法,单个字的结字解构,字字之间的呼应,行距排列,整体布局,气韵贯通,干净利落,让人一种舒服感,艺术享受,提升审美观。

墨法,用墨也有讲究,浓润枯燥,疏密有度,吸引眼球,给人视觉冲击。

诚然,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基本笔画也就是所说的线条,线条质感决定书法者的艺术水准,线条有骨就能立起来,有肉才丰满,有筋才有张力韧性,否则,线条就没有生机活力,失去了书法的情性,书法艺术就要大打折扣,由此看来,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

然而 ,书法写出的是汉字,不是单纯的笔画线条,因而,结字尤其重要,就像房子,主体结构不合理,装修再好,也是不尽人意的。更不能因为线条好就能掩盖书法中的错别字,错别字是书法大忌,硬伤,暴露了书法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线条再好,充其量是一个写字匠。米芾可谓是结字高手,奇侧绝险,以斜反正,八面出锋,酣畅淋漓。米芾是大画家,线条艺术是勿容质疑的,大书法家,临遍先贤的字帖,达到了以***乱真的程度,同时,他还是校验专家,就是今天的汉语言文字顶级博导。米芾是书法人仰慕的全才。

书法博大精深,不仅仅是线条艺术。线条再好,书法对错别字依然是零容忍的。

我只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关于书法只是线条艺术我觉得太狭隘片面了。确实从简单的理解书法好像就是一种简单的线条与线条之间连接的方法,但是书法是中国汉字的一种独特的书写方法,是根据书写人当时的心境、环境、意境而成就一幅作品

书法是很有讲究的:楷书刚劲有力;

行书则像是一个人在慢跑,在笔画刚劲之间带点小跑的意思;

草书则如行云流水,又如一气呵成。

关于书法中有错字,我个人觉得是不可以的,但有时为了书写的方便及篇幅的排版,在行书或草书中可能会有一些简体字或省略字。比如:

如果单独把这些字写出来,可能大家都会不知所云。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留言批评指正。

传说中的立体感行书书法是什么样的?

有的回答牵强附会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的功夫到了,写书的书法自然就有立体的感觉和味道。从书法专业上来讲,就是线条有力量。有功夫的书法家写得字线条感觉是圆的,在宣纸上有突出的感觉。功夫不到都是白扯!现在有个问题,在分析古人书法的技法时过了,其实古人的书法讲究自然书写。任何一位书法大家在写书法时,根本不会刻意安排,倒是当代人在写书法时刻意安排。有人拿王羲之的字举例,点画的角度,难道王羲之写字时还要用尺子量吗?!功夫到了自然就写好了!其实写书法的人都明白,有时是为了拽几句而已,显得高深吗!同意此观点吗?!谢谢!

这只是一个比喻,就如同“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点画力度一样

真要是能入木三分的话,其墨必然堆积,而这样的字是不可能有力度的。既使他是王羲之,要把墨穿透到木板的三分下面,而上面的笔迹还要劲健爽朗,是违背物理自然的。

力透纸背,不会写字的人,用生宣纸写,百分之百的都能“力透纸背”。而其实不叫力透纸背,是墨渗透纸背。因为初学者的运笔迟缓,墨汁的掌握能力不足,才会渗透纸背。而善于控笔的书法家,反倒渗不过去。

形容并不一定是实际。如果我们用熟宣写,谁能透得过纸背?而立体感也是一样的,在书写时干净利落的笔迹,我们看上去觉得力道十足,而要对这样的笔画作出现代的具像形容,便使用“富于立体感”来形容。

如果你真的觉得写字可以写出立体感,美术字就可以。并且立体感很强。但书法不行。理解形容与实际的差别。不必纠结在书法的形容词上。

王羲之的书法被梁武帝称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什么意思?是什么形态?别去联想了,王羲之的字,就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书法中形成立体感是一个技法问题。

实际就是使用毛笔的铺毫状态写出来的,如果加上飞白效果就会立体感更强。

铺毫,就是把毛笔的笔毛在蘸墨时舔成刷子状态(街头烧烤用的扁刷子)。

笔锋一旦成扁平的状态,在行笔书写时就会随着角度的变化,出现粗细转折的变化,如果运用巧妙,让墨色有浓淡变化,立体感马上就有了。

这个很像丝带。

在转折的地方最明显,粗细变化让立体感增强。

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多用此笔法。

这种立体感实际就是一种视错觉,有些人把他讲的很悬,说什么中锋,什么厚度,其实最简答的原理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老子说:道,法自然,书法也是这样,书法线条的美有很多种,立体感只不过是其中最最客观明显的一种,还体现在用墨上(墨色)有枯湿润燥的立体感,近似于美术里近实远虚的感觉,可惜我没有时间多找图片,其他回答里有,大家自行方便。

而我想用下面的图片,说说书法线条的立体感(行草书)还体现在使转上,掌握使转提按,你的线条就会产生立体感。

画圈的的地方有使转产生,也有立体感。

笔锋没有调整,使转后用锋面有变化,锋尖横行时候在上面,斜下时候在左面。

线条立体感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告诉你吧:不要迷信中锋用笔,痴迷于中锋用笔,这个误导众生的说法,因为当你在书写时候,强调笔笔中锋,过多调锋,肯定缺乏立体感。中侧并用才是王道,重点是笔锋自然,用锋面自然转换,师法自然!

行草书多使转,线条的立体感在行草书里去找吧,楷书?也有,少!一是楷书太过静态,多折笔,少使转,二是因为高手才可写出来,好多人丢给写死了,出不来。

所谓立体感,是指行笔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

中锋运笔时,由 于笔心(即主锋)在画之中线上行走,吃墨较多较深较浓,而两侧 副毫处吃墨较少较浅较淡,由于深浅浓淡的作用,其笔画便有 种立体感,浑厚饱满,显得骨丰而肉润。

当然在行笔时亦可偶用侧 锋,使其笔毫斜铺于纸上行笔,其点画产生一种左枯右秀或上枯 下秀的立体效果,这样可以丰富用笔的变化,但仍当以中锋为 主。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1590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