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三四十年的苦练,练字百万,这是成为书法家最低要求,你觉得呢?
没有你说的这么邪乎!成为一名书法家需要这么高的要求,这么苦的训练。
书法高手,一名可以与书法家相媲美的书法高手,在老百姓眼里是一位心目中的“书法家”。
他们的书***力绝对不差于所谓的书法家,并有过之而不极。但他们在国家的书法史册里却没有任何的名望。他们散落在我国各省市的各个角落里,从事着他们喜好的书法,并不断传承着我中华书法之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公园里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在地上所写的“公园书法”;在书法培训学校,我们可以遇到行云流水、功底深厚的书法老师;在工作单位,也存在着一些提笔成章、气势如虹的书法高手。他们虽然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但因他们的平台不在书法界,所以他们的才华也就只能是在民间展示,与民分享了。
高用在民间。
名师出高徒,这一点也不虚***,所以要想成为书法家,就去投拜名师门下,这样能让你成就的更快。
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被大众公认的书法家,并非易事,那确实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打铁全靠自身硬”,本身没有什么能力,就想成为什么“家”,那就成了“混世之徒”。书法的展现,确实是一门硬功夫,没有硬功夫的人,如果说自己是什么“大师”或“书法家”,那只能是贻笑大方,这种人也只能是书法舞台上的一个表演的小丑而已。
拜师学艺,你拜到了***名下,更需要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强意志,没有这种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算你的师傅是神仙,也教化不出高徒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自己的努力进取,砥砺前行才能成就自己。否则,就算是你拜的是著名的***,而你自己不去努力,写的是一手“爬爬”字,那你自己只能是徒有虚名地说自己是谁的徒弟,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你会辱没你师傅的大名。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书法家的女儿,从小对书法就没有一点的悟性,无论怎么教,怎么学,还是写的一手“爬爬”字。到了三十来岁,正巧遇上了书法热,他的书法家父亲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一下名,于是就在文化馆给她举办了书法展。
女儿书法写的是一塌糊涂,纯属有伤大雅。但父亲是著名的书法家,有父亲的名头在那里放着,给女儿开书法展示会,书法界的人士及各界名流谁也得给点面子,各媒体也不甘示弱,昼夜大力宣传,一手“爬爬字”的“爬爬”,返到成了媒体宣传的热点与特色。就这样,一个“爬爬字”的创举,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这位“爬爬字”的女儿便一举成名,一夜之间也“混”入了书法名家圈。
书法是修行,经历岁月磨洗而逐渐臻化至善,没有长期的投入,必然难有丰厚的收获。王羲之写《兰亭序》时50岁,颜鲁公作《祭侄文稿》49岁,怀素作《自叙帖》40岁,黄庭坚写《松风阁诗卷》时58岁。姜还是老的辣,人书俱老,这是不容置疑的,不服不行。
学艺时间与艺术水平大致是成正比的,但不绝对,天赋一定的情况下,书法修为更取决于质效高低而非时间长短,这里面涉及到的最大变量就是方法问题。
学书尚勤,尤贵有法。方法是活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学书必须满40年、书写必须逾百万字”是经验主义。书法是艺术,艺术的磨炼塑造是肯定不可以量化的,天赋好又勤奋且得法的人,可能十年八年就学有大成造化了得;天赋低不一贯且不得法的人,即便学五十年六十年,也不得见能拿得出手。
书法艺术的方***,尤其要贴近于书写的实践,不宜在理论层面过度的抽象,就如当今书法圈有一种怪象——理论越来越高深玄妙,实质上与书法艺术却越来越远。即便“40年书龄、百万字书量”的说法是不够客观辩证的,但它所突出强调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厚积薄发与天道酬勤,绝对是正确的、科学的。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