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书画市场前景如何?
书画市场从疯狂到理性,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动则几千,几万一平尺的书画有几个人真正是去收藏的,都是转手想挣钱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几个名留青史的书画家,再看现在中国有几千,几万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真的能超过历史名家吗。
我认为艺术品是供那些有高层次欣赏水平的鉴赏和收藏的。但是这部分人必竟很少。有些当代天价艺术品与炒作有关系。还有就是有些附庸风雅的土豪,本来不懂,以其价格高昂,购买时在公众场合为自己挣足了面子。比如为大型商场题名,要钱越多越给商家争面子。每个字多少钱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若是一个字十元钱,他就不认为是好字。写成狗屎,只要价高就成了金蛋。艺术品市场过热不是正常现象,因为真懂的人少,用于一般家庭装饰,价格高了没人买。所以冷清些是正常现象。
所谓书画,当然既包括书法,也包括国画。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一再强调:“以书入画、书为画骨”。例如,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的吴昌硕就承认,自己“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吴昌硕的书法和篆刻功力深厚,他以狂草作葡萄,用篆笔写梅兰,将书法和篆刻的行笔和运刀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金石味”画风。中国画讲究“提、按、顿、挫”,“浓、淡、疏、密”等技法。对入画的每一笔都讲究筋骨神韵。因此,书画家喜欢讲“书画同源”。有趣的是,尽管人们大都承认“书画同源”、“书为画骨”,然而,在十多年来的中国书画市场上,国画与书法的价格,却是天上人间,难以相提并论。不仅最顶级国画家的国画作品与最顶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相去甚远,而且,即使是书画兼长的书画家的国画作品与他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也难以相提并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佳书不如孬画”。
从中国书画市场的书法作品成交量来看,这种情况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国画的数量几乎都占到了全部书画拍品的90%以上。举例来说,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中国近现代书画(一)专场共有247件拍品,其中绝大部分为国画作品,书法作品只有不到10件;中国近现代书画(二)专场共有436件拍品,尽管书法作品的数量随着拍品总数的增加而稍微多了一些,然而,在这些拍品中,刚刚谢世的书坛泰斗启功的书法作品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此外,书画皆长,但以画闻名的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书画家的几件书法精品又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更有甚者,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书画专场上,上拍的108件拍品无一例外地全是国画作品。在包括中贸圣佳、北京荣宝、北京翰海、上海敬华在内的其他主要拍卖公司举办的书画专场拍卖会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人甚至认为:“书法已完全成为了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它们仿佛就是为了‘书画’一词的相对完整才得以被保留的。似乎中国书画的拍卖会都可改称为国画的专场拍卖了,且毫不为过。”
前些年有一批所谓的“一线名家”作品被包装、被疯狂炒作,一些书画家也失去了理智,价格急剧飙升,甚至已经超过了近现代乃至古代名家的作品价格。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泡沫,这种类似传销式的“炒作+包装+营销”的方式,让一大部分人赚到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也让一大部分人吃了大亏。他们猛然警醒之后,不再对高端书画作品伸手。
暴利时代已经没有了,以前那种靠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闭塞来赚钱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结束了。所以,地域的差异逐渐被消融,价格会越来越透明和公开。
随着80后、90后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成家,他们是今后社会经济和消费者的主流。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文化,他们更能接受艺术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大批家庭已经不再满足在家里悬挂印刷品来做装饰,今后中国的家庭将会更加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元素来装点生活,那么价格相对低廉的艺术品和书画作品必将需求量很大。
短期内前景不乐观。在送礼市场萧条后,名家作品价格跌落,但也不是一般百姓买的起的。加之一般百姓的鉴赏力不高,那些行画、风水画甚至印刷画因为价格低廉、设色艳丽、故弄玄虚,反倒有一些市场。随着百姓经济实力及鉴赏能力的提高,书画市场应该会慢慢好转。
我画的几张小画,请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