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中古艺术展览,中古艺融美术馆

  1. 最近收藏界、鉴定界、文物界热议的“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靠谱吗?
  2. 清初“碑学"兴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最近收藏界、鉴定界、文物界热议的“量子文物艺术品鉴定仪”靠谱吗?

百分之百不靠谱!首先,量子研究的概念大于应用,我们知道的量子的应用是量子通信,比如量子通信卫星,其它方面的应用我们还未见报道,本人学识浅薄,对此不敢妄议。其次,在北京开的的那个大会,本人认为是虚张声势!尽管去了一些“大官”,但这些人是徒有其表,对鉴定可能一无所知,帮人站台而已。鉴定这事,靠的是经验和眼力,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再次,从那个大会上展览的“藏品”可见,鉴定的结论居然具体到年份,真是可笑之极!多少有点常识的人从图片上就可断定,都是一眼***的东西,毫无价值可言!由此断定,与会人员的无知到了极点,真是既丢身份又丢脸,成了收藏界的笑柄!

清初“碑学"兴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难,可以从代表人物康有为说起,康有为说:晋人之法,大都流传于帖,真迹至明,所以宋元明的人适合学习帖。一张纸的寿命不过千年,加上流传的过程,基本都不复存在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也大部分都是宋元双钩的翻新摹本,所以,无论是哪一位名家,即使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传到现在,也是面目全非了,就更谈不上内在的书法精神了。因为康有为在当时影响力比较广,所以他的书学观点,还是有很多人接受的。当然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当时的书学界普遍认为“钟王”体系流传已久,精华殆尽,这种单一的审美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书学体系,在创新面前,一点一点的被抛弃。正好当时魏碑的大量发现,墓志铭,造像等,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保存完整。也等于是给当时的书学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书风也随之慢慢变化。

中古艺术展览,中古艺融美术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因之三就是清朝的士大夫学者以高古自居,鄙视唐宋,这些思维也影响到了书法。加之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兴起,文人士大夫恐被波及,也都纷纷深入到考据学的研究中,当然这些研究是需要大量的金石证据支撑的。所以当时就有大量碑刻出土。为当时的碑学兴起带来了重大转机。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前面说到的康有为的说法只是原因之一,并非最直接因素。但是确是碑学和帖学之争的重要因素。即无本真面目,又何必去学的意思。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朝馆阁体的兴起对书法艺术创新的阻碍,可能是因为统治者对董其昌,赵孟的喜爱,所以推广开来,加之科举制的实用需求,帖学也流落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也许是出于拯救书学艺术的思想吧,许多书法家力图开辟新思维,所以也恰好大量碑刻的出土,也为碑学兴起奠定了基础。

清代碑学兴起和书论家康有为有关,他撰写的《广艺舟双楫》提出"尊碑″学说。竭力推崇倡导汉魏六朝碑学,对"碑学″兴起有很大影响。

中古艺术展览,中古艺融美术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康有为提出"尊碑″学说?

满清科举考试严格严求以帖学小楷取士,其标准特点为"乌、方、光″。造成了书法艺术的"结壳″,无生气,僵化。千人一面,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个性创新发展。成了科举制度下的附属品。牺牲品。

"碑学的兴起,是清代书法艺术的重大转折。回归了书法艺术讲究继承贵创新之路。"碑学″的厚重雄强之风,为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使书风有了丰富多样变化,增添了新的魅力。

中古艺术展览,中古艺融美术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图为大吉山买地摩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1509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