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报纸副刊没有诗歌版面,你还喜欢看吗?
现在报纸副刊和过去的完全不一样了,多数不登诗歌作品,有的还刊登诗歌,但版面很小。现在副刊四不像,还是过去的好,路子对。
没有诗歌的副刊也可以读,就看你办的好不好。
现在的报纸基本没有诗歌了,好象一些老年人看的报纸,偶尔登一两首诗歌,主要是旅游见闻,歌颂祖国新面貌,无关痛痒,要看诗歌,各省市有专门的诗歌杂志。好象我也訂了两年,其内容好坏各异,我也投了一两次稿,为了征集稿件,报社人员也想尽了办法,如举办诗歌讲座,邀请各位作者参加,允诺可为作者低价出版个人的诗集,很多诗歌杂志为了生存,刊物中除了诗歌,也经常刊登些书法,绘画。慢慢的我发现,所谓的诗歌杂志,多数被一些诗歌协***控制,经常为国内一些节日,大事征集诗歌,那些人很多都是相互认识,谁谁的诗歌出来了,本来写的诗歌很一般,也很快有张老,李老出来互相吹捧,特別是那几年各省市领导也特爱写诗词,作绘画,写书法,出诗集,那当然是好评如潮了。总之不明就里的外来作者,进到这种团体是很孤立的,诗词写作本来就是个人爱好,自己的点滴经历,各人感受,有感而发,常期坚持,必有好诗,进入这种团体受人约束,能写出什么好诗?总知一个杂志变成了官办,和权势相结合是不会常久的,我看就是李白,杜甫进入这种小圈子,也写不出好诗来,谁愿做笼中雀?不如天高任鸟飞。以上是我的看法,错误的地方,请网友指正。
对于市场化的报刊来讲,能够给副刊,特别是给诗歌留有一席之地,不管办的如何,这都是值得让人敬重的一件事儿。在副刊大幅度被压缩或直接砍掉的当下,副刊的存在实属不易,这是办报人的情怀,也是报人的一种文学坚守。
在网络尚未兴起时,报纸还是主要的阅读工具,那个时候的报纸生存压力小,市场空间大,运营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些,基本上不会在副刊上大做文章,不会轻易砍掉,或者减版,兴盛的时候有的报纸期期出副刊,即使不行也要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到后来成了周刊,再到后来甚至成了半月刊,再沦落到月刊,但不管是什么刊,副刊还总是留了一席之地,还让那些喜爱文学的人留着一条希望的缝隙。
现在的报纸副刊,基本上都是以小散文为主打,像诗歌、杂文或小说少之又少,在报纸上寻找文学的影子,成了越来越小众,越来越狭窄的事情,阅读群体的急剧减少加速了副刊的消失,而诗歌,更是难上加难。
实际上,现在真正喜欢看副刊的,不外乎几类人,一是上了年纪的,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不习惯网络阅读,还是喜欢白纸黑字的阅读体验,二是文学爱好者,他们对某一报纸的喜欢,就是从喜欢副刊开始,这是一种文学情怀的寄托,三是撰稿者,他们喜欢变铅字的***和成就感。
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多年来的运营方式是用新闻吸引读者,用副刊留住读者。可见报纸的生命力离开了副刊是不会长久的。一份报纸,看了新闻后可能随手扔掉,但好多人对副刊特别是副刊的诗歌情有独钟,不但不舍得扔掉,有时还会精心珍藏,可见报纸副刊版的诗歌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是多么重要!
谢邀。有N多年没看报纸了。由于网络的发展,纸媒的衰落已成必然。报纸刊登的各种新闻,八卦,因为篇幅所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渴求了。即使是网上的各种app,因为同质化严重,也被网友们无情的加以选择。是啊,经过对比,谁不留下好的,选择没用的呢?以前看报纸副刊还有所期待,而对照网络,报纸上的新闻已成昨日黄花,谁还看?即使副刊时不时的登几首小诗,质量还不如网友们的习作呢。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就是如此。不是编辑的问题,束缚太多。稿件的来源,作品的质量,审核的标准无一不制约报纸副刊的受欢迎度!你编辑出来的报纸谁还有耐性看?现在有一部手机,天下大事一览无余,还给你发表评论的权力,只要不违法,可以畅所欲言,谁还看那劳什子的报纸?至于副刊所登那可怜的几首诗歌,又能给诗歌爱好者带来什么有益的精神食粮?所以说,报纸都不看了,报纸副刊登不登诗歌也没有谁在意了。这就是现实。消费连现金都不受青睐了,这世界变化快。适应,别无良策。
书法作品市场有几种***购收藏心态和用途,这个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了?
本来就是个平时写字的东西,自己能写好就行了,结果自己写不好又挂上所谓书法家的字装文雅***格,于是就出现了所谓书法市场。
但书法又能给购买者什么呢,其实没啥文化又不是太懂看着也烦,所以又炒出现了所谓收藏价值。
这个收藏价值不是你觉得你很有文化很会欣赏,也不比挂个手工艺品好看,而是你觉得是某某名人写的,听人说以后会升值会涨价,于是乎又衍生出所谓的收藏市场!
殊不知那些个啥家啥师的人,操起笔来一天几十张的写,对地球的贡献就是制造了成顿的垃圾,而正好这垃圾又没个去处,于是天天生产制造呀,又天天收集收藏呀,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
但垃圾实在多,一头大狮一天生产几十张只需费半个小时功力,而得到了藏家的银子又吃得能量大增,于是更是加倍制造……而收集的人也没见有人来加价收购,终于于是然后就没然后了,所以书法市场现在消停了不少,国画市场也是如此。
一个千篇一律千年不变的不能叫艺术,它能算个文化传承来申遗,然后古人的作品都放在博物馆,现代人写的各写各用。再说写字嘛,别人写算球要自己写!
所以一个欣赏艺术的人,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太出钱来担“民族艺术”的重担,不要被炒作来绑价。喜欢、好看有欣赏性才可以买,不喜欢就别充内行更别捡什么漏,哪有漏捡,漏是坑!
现在申遗项目那么多,什么油纸伞吹糖人你也犯不着天天顶头上嚼嘴里。别一个啥啥啥就觉得是个宝,也莫想在此项收藏中快速的发个大财。
总之,喜欢才买!
一般收藏心态有以下几种,第一就是真心喜欢,这才是真正的收藏,第二是投资赚钱,收藏者并非真心喜欢,只是觉得某名家还有升值空间,收藏就是为了赚钱,第三就是附庸风雅,自己不懂也不喜欢,但是家里不挂幅字画就显得没有文化修养,第四种购买字画是为了送人,第五种就是为了调风水,现在风水大行其道,风水师有时候会让信徒挂某字画,说挂了这种字画可以开运旺财。关于字画市场是否饱和这个问题,我觉得远远没有饱和,尤其是近几年购买字画的人群大增,这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提高的表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这东西也只有中国人才会懂。
但也不是全部中国人会懂,只有学过才会懂。
有天生就懂得的吗?有的,真有,艺术类的东西,确实存在祖师爷给饭吃的情况,无论是创作力还是鉴赏力,对资质要求甚高。
所以,努力是必要的,但资质太差,应该劝他们尽早找到自己擅长的、喜欢的领域,扬长避短,人生才会有所作为。
至于这个问题,我与一些朋友看法相左,“家里没字画,必是俗人家”,这个问题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花个几十几百块小钱,买幅好字回家挂挂,完全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可,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也是给辛苦练字的朋友一点回报。
第二层次,有条件的,稍花多点钱,购买一些小名家的作品,不但提升欣赏品位,同时,也可算是投资收藏,只不过,这种投资别指望马上有回报,毕竟是小名家,影响不大,但以后的大名家与大师,都潜伏在现在的小名家之中。
第三层以,投资收藏,这一类,需大量[_a***_]运作,故不详谈,只希望,一般人别玩这类,玩不起的。
上述三个层次,都需眼力,别被******的所谓创新书法吓倒你,也不要被丑书蒙蔽了你的眼睛。
饱和?什么行业不饱和?尤其是这种传统行业。酒店业从两三千年前出现到现在,不也一批倒闭又一批兴起,前赴后继么!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古董字画和黄金等同的保值物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字画类本身也有稀缺性,不可***性,好的作品必然会受到大家的追捧,价值性也就体现出来,饱和与否现在也已交由市场来定的了
请问你们家里旧书报刊都是怎么处理的?
报纸除了登着孩子考大学那年录取名单的那几份留着,基本都卖了。
书能留的尽量都留下了,名著、***、工具书、中文的、英文的,连孩子上学时的教材、各种字典、词典,装了满满两个书柜加一个壁柜。家里没钱,再没书,那就什么都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