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立体感行书书法是什么样的?
粗略浏览了书友们的一些回答。可叹的是,某些位大神竟把书法笔画中体现的质感、或称“立体感”的线条质量等同于地摊文化中的“花体字”、“空心字”或“美术字”技法;又或等同于转折、墨色等虚实变化,实令人遗憾!
历来古人书论,是以简洁生动的论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今人书论,则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书法线条“立体感”,主要是体现于笔画的行笔技法,这种要求是高于“花体字”、“美术字”等技巧的,可说是高层面,有蕴涵的技法……。
简单化说:“立体感”就是“力度”。力度在书法中的表现,就是“立体感”。
而这种力度在书法中是如何品鉴及体现呢?
一、要中锋行笔,力使笔画于点画中行。这是关键、也是诀要。
笔画线条是否上乘,不在于画之两端(起笔、收笔或转折),而在于画之中截。品鉴古人经典作品中那种雄厚姿肆,精神跃然纸上,令人不可企及之处,尽在于此。
二、中锋运笔能最大限度体现“立体感”。但这只是形式,而笔笔能产生厚重质感,这才是目的。其理由如下:
1、由于主毫始终运行于点画中,易使笔毫作用力大,笔迹易厚实。
2、笔毫齐顺,作用力集中,流墨顺畅,墨在纸上的渗透力既大又匀称。
3、运笔中不能提,提则笔力怯弱,为“败笔”。
这只是一个比喻,就如同“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点画力度一样。
真要是能入木三分的话,其墨必然堆积,而这样的字是不可能有力度的。既使他是王羲之,要把墨穿透到木板的三分下面,而上面的笔迹还要劲健爽朗,是违背物理自然的。
力透纸背,不会写字的人,用生宣纸写,百分之百的都能“力透纸背”。而其实不叫力透纸背,是墨渗透纸背。因为初学者的运笔迟缓,墨汁的掌握能力不足,才会渗透纸背。而善于控笔的书法家,反倒渗不过去。
形容并不一定是实际。如果我们用熟宣写,谁能透得过纸背?而立体感也是一样的,在书写时干净利落的笔迹,我们看上去觉得力道十足,而要对这样的笔画作出现代的具像形容,便使用“富于立体感”来形容。
如果你真的觉得写字可以写出立体感,美术字就可以。并且立体感很强。但书法不行。理解形容与实际的差别。不必纠结在书法的形容词上。
王羲之的书法被梁武帝称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什么意思?是什么形态?别去联想了,王羲之的字,就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有的回答牵强附会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的功夫到了,写书的书法自然就有立体的感觉和味道。从书法专业上来讲,就是线条有力量。有功夫的书法家写得字线条感觉是圆的,在宣纸上有突出的感觉。功夫不到都是白扯!现在有个问题,在分析古人书法的技法时过了,其实古人的书法讲究自然书写。任何一位书法大家在写书法时,根本不会刻意安排,倒是当代人在写书法时刻意安排。有人拿王羲之的字举例,点画的角度,难道王羲之写字时还要用尺子量吗?!功夫到了自然就写好了!其实写书法的人都明白,有时是为了拽几句而已,显得高深吗!同意此观点吗?!谢谢!
老子说:道,法自然,书法也是这样,书法线条的美有很多种,立体感只不过是其中最最客观明显的一种,还体现在用墨上(墨色)有枯湿润燥的立体感,近似于美术里近实远虚的感觉,可惜我没有时间多找图片,其他回答里有,大家自行方便。
而我想用下面的图片,说说书法线条的立体感(行草书)还体现在使转上,掌握使转提按,你的线条就会产生立体感。
画圈的的地方有使转产生,也有立体感。
笔锋没有调整,使转后用锋面有变化,锋尖横行时候在上面,斜下时候在左面。
线条立体感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告诉你吧:不要迷信中锋用笔,痴迷于中锋用笔,这个误导众生的说法,因为当你在书写时候,强调笔笔中锋,过多调锋,肯定缺乏立体感。中侧并用才是王道,重点是笔锋自然,用锋面自然转换,师法自然!
行草书多使转,线条的立体感在行草书里去找吧,楷书?也有,少!一是楷书太过静态,多折笔,少使转,二是因为高手才可写出来,好多人丢给写死了,出不来。
所谓立体感,是指行笔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
中锋运笔时,由 于笔心(即主锋)在画之中线上行走,吃墨较多较深较浓,而两侧 副毫处吃墨较少较浅较淡,由于深浅浓淡的作用,其笔画便有 种立体感,浑厚饱满,显得骨丰而肉润。
当然在行笔时亦可偶用侧 锋,使其笔毫斜铺于纸上行笔,其点画产生一种左枯右秀或上枯 下秀的立体效果,这样可以丰富用笔的变化,但仍当以中锋为 主。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