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暑期三下乡,你们团队有哪些实际的成果?
三下乡,对于团队,每个团队都有他们自己的成果;对于个人,每个人也有每个人自己的收获。一个团队,再出发之前一定有着他们自己的目标。但有些团队超出了自己之前的预设目标,当然也少不了未达到目标的团队。在这里,我要分享一下在此次三下乡过程中我们团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首先,最显著的就是对于石门村的古建筑的保护这方面。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对石门村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构分析、图纸测绘,并对测量后的数据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对此次石门村的全面调研总结形成两份书面报告《关于石门高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石门村旅游开发方案》供有关部门参考决策,为石门村的脱贫攻坚战奉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国家的古建筑遗传贡献出了一分力量,通过此次三下。乡,能够呼吁并带动社会各界人士一同保护国家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实践队员们还走访了解到石门村主要产业是水稻、矿山、毛竹、茶叶等,石门村水质较好,种出来的水稻米质香软,但在大面积种植以及销售上存在一定缺陷。队员们通过网络销售,解决了村民们收获的粮食卖不出去的问题。
当然,最让人不能忘的便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们的此次之行,相信在他们的人生当中也是一个很难忘的回忆,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也会起到一个莫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带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不仅仅给他们带去了知识,也给他们带去了快乐!那些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甚至还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我们与他们贴心的交流,给他们开导,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走出人生的阴影,重新找到他们人生的光明。
还有,当我们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根据当地孩子们的需要,在学院内开展了一个爱心捐书的公益活动,为当地的孩子们筹集书本,这样不仅可以废物重利用,给当地的孩子们省更多的钱去买书,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实际成果就是我们与孩子间深厚的友谊。这友谊如磐石,如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不管我们的支教活动进行得多么成功、课程开展得有多么精彩,我知道,我们教授的知识总是会随着时间被小孩子们淡忘,我们给他们留下的欢乐以及真诚的情感才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离别时彼此间的依依不舍和现在还时不时在QQ上发起的聊天让我可以深信这一点。
我们的主要模块是安全,我们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生活中的潜在危险、心理安全、生理安全、防拐防骗课程。
生活中的潜在危险我们教他们识别当地典型的毒花毒果毒蛇毒虫,不要盲目地上树打枣、下河捞鱼,并演示了溺水后如何抢救;心理安全我们进行了相关的黑板报和手抄报的制作;生理安全我们帮助女孩子们对青春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教会她们一些基本的防身术;防拐防骗我们告诉他们常见的骗术和走失案件高发场所,并让他们牢记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的联系方式……
这些课程我们事先准备时,一遍又一遍地打磨自己的策划,希望这些课程五彩缤纷,以小孩子没见过的方式讲述这些知识,但是我知道,这些总是会随着时间被小孩子们淡忘。就好像我现在早就不记得小学老师教过我什么了,但是课间与小伙伴之间做游戏的场景还仍然留在脑海中,整个操场跑跳嬉笑玩闹的宏观场面,我至今记忆深刻,不会磨灭。而我们现在很荣幸,参与进去了这些场景中。
为期短短3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也许对于漫长的暑***来说或许不值一提,但这三天对于团队每一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成长的脚步又多了几分印迹,辛苦的三天也是我们收获丰富的三天,团队的实际成果有以下些。
首先,团队收获到了团结,进一步认识到了分工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团队成员每一个人面对困难的处理能力增强了,忍受痛苦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7月中旬正值高温酷暑,炎热、蚊虫等等都是团队要克服的困难,实践的第一天团队来到一处水草丰茂的溪流处,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挥汗如雨、汗流浃背的感觉,那地方蚊虫滋生,团队成员身上也被叮了许多小疙瘩,带的几瓶驱蚊水都已经用完,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仍互帮互助,体力强点的同学主动把一些重的东西背着,无论何时我们都是一个团队,永远凝聚在一起。
其次,团队成员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更加融洽,真正做的了与师为友。此次的暑***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操作各种仪器,自制些小工具,比如硬度仪、浊度仪、溶解氧测定仪等等,经过反复的操作运用,成员们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老师在与我们一同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区别于在课堂上严谨的幽默诙谐一面,使得师生之间关系十分和谐融洽。
最后,团队最明显的实际成果是收获了几页水质数据信息。几页记录纸上满满的写下了这几天的测量成果,为日后的水质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为有效改善水质奠定了基础,团队也因此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服务于社会,回报于社会。
成长,是一步步脚印的奠基,收获总是付出后的结果,我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对社会起到好的帮助,即使微不足道。
这次三下乡,艺常驻暑期三下乡小分队着重支教,这次的支教,在队员的认真用心引导下,有了很多成果。
文艺汇演有节目有流行歌曲《咖喱咖喱》,手语《房间》,舞蹈《大王叫我来巡山》,武术《咏春》。
除了收获到这些平时课堂上的以外,也收到家长的赞美。
华南师范大学『青·乐』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实践成果分为一下三项:
教学
青·乐暑期实践队共计30名队员,赴普宁西陇小学开展为期七天的艺术教学活动,开设13门艺术课程,共计160个课时。一周时间内,校园内处处填满了艺术的气息。这七天的教学,让西陇小学的同学们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演出
青·乐暑期实践队在普宁期间,进行了三次演出,分别为:7月7日队员专业技能展示,7月9日大众文艺惠民演出,7月13日教学成果汇报演出。
其中7月9日的惠民演出,以“喜迎十九大,共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在西陇小学杜万石校长的带领下,在普宁广场演出。为当地市民现场展示了舞蹈技巧组合、普宁英歌、歌舞《青春修炼手册》、二胡独奏《***》等体现了专业性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流动观众不低于1000人,以我们的力量传播艺术文化。
调研学习
青·乐暑期实践队教学之余,还观摩学习了西陇村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西陇灯笼编制。我们拜访了西陇灯笼的手艺传承人杜荣波老先生,向老先生请教有关西陇灯笼的编制。
为什么隋唐宋以后很少见到将领使用重武器了:鞭锏锤槊类。是后世人体质差了吗?
军事理论和装备变了,武器肯定不会一成不变的。隋唐时代,中原汉族为主体的朝廷军队在战争中基本都拥有重甲或者比较好的甲具,同时也拥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战马以及骑兵~~骑兵最大的敌人就是骑兵~~对付同样有精良甲具的骑兵,枪矛刺杀需要很高的技巧,横刀或许可以砍断敌人的四肢,但是对付对方有甲具的躯干却力不从心,所以,以打击为主的钝器出现:鞭锏锤棒等抡起来啪一下打中敌人身体,不是骨折就是内伤!而到了宋,***已经失去了可以养战马的疆域,宋人于是把步兵作为主力,甚至发展出了所谓“步人甲”这样的装备,大量的使用器械:各种各样的***,同时,火器的研究也进入了发展期。在两宋时期,基本上,重型打击武器都是北方的契丹人,金人在使用~~金庸先生小说《射雕》里前面几章有写宋人的玩笑话:女***有狼牙棒,我宋人有天灵盖!铁木真在草原崛起,他的轻骑兵战术,使得蒙古人可以把自己在苦寒的草原生存下来的野蛮力量使用到极致,而不需要借助更多的物资~~至少在蒙古人崛起的前期是如此~~金国人的甲具骑兵被灭,宋人依靠地利苟延残喘之后也被灭,蒙古人像是“黄祸”一路蔓延,把罗斯了,欧洲大陆上的铁罐头重骑兵都给灭了一遍,从此宣布,重骑兵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而那些重型打击钝器,除了少数个人勇力的猛将兄在挥舞,剩下的就是轻骑兵的漫卷西风以及***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明朝的火器扬威了~~战争进入了热兵器和冷兵器互相掩护,热兵器逐渐取代冷兵器的时代!
题主提问的时候[_a***_]翻资料啊,历史上关羽手中的武器并不是大刀,因为在三国时期武将一般不使用大刀,而多使用矛或者枪之类的武器。
历史上关于关羽的武器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提到了这句话‘羽望见其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关羽使用的是一种可以“刺”的武器,那么这就可以证明当时的关于使用的绝对不会是所谓的“青龙偃月刀”了。
而且所谓的大关刀这种武器,在汉朝时期是没有的,这种武器主要是出现在唐宋时期,制作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拿来打战,而是将士在平时操练的时候用来练习武艺以及锻炼力量时使用的。
为什么战场上一般不用重武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战场上,重武器由于重量的原因,在挥舞的时候速度一般不如轻一点的武器速度快,就这导致拿重武器的武将反应速度要比拿轻武器要慢,这在战场上是极为致命的。
因为也许就那么一瞬的时间里,你就会因为不能及时抵挡敌人的攻击而被敌人刺死。所以一般情况下武将在战场上都比较喜欢坚固而又轻巧的武器。哪怕是锤一类的武器,一般也就一两斤重。
此外,重武器在挥动的时候消耗的体力也比一般情况下要大,这对于冷兵器时期的战场是一个要命的缺点。如果将领在战场上很快就消耗掉了体力,那么反应速度和战斗持久力都会因此快速下降,这也会严重降低武将在战场上的作用。
所以从古至今,真正能够上战场的重武器基本没有,大多数都是比较轻巧的武器,这是实际环境的选择,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后世人的体制变差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