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作品有哪些?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是“宋四书家”之一。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有诗称其曰:“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学书经历了由唐入晋的过程。他受五位唐人书法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米芾后来听从苏东坡的意见,转学晋人书法,米芾对二王评价颇高。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得王献之“天真超越”“自然朴野”的风格精髓,用笔沉着痛快,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二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在元祐三年书写的《苕溪帖》、《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书风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大概在五十岁以后,“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这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董其昌评其书曰:“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笃祖,面目非故”。定型后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强调“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他主张执笔要轻,反复强调“得笔”的重要性。
文舍堂一家之言。
最近临习了米芾32岁以前和50岁以后的很多法帖,收益匪浅。在临习期间,对米芾的大量作品的风格,历史背景,个人偏好,仕途经历,交友品鉴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从米芾作品年表上看,初步统计年表的《卷一》至《卷七》就有215幅作品。现在我从两个围度来回答一下米芾的书法作品。
一,从年代分有七个阶段。
2.北宋元佑年间。年表里共收录了38幅作品,这个时期有他38岁所作的代表作《蜀素帖》《苕溪诗卷帖》,这是米芾学晋人后的一次检验,是米芾作品的发展阶段,下面是我的临习作品和部分原帖。
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成熟,完全能代表米芾书法的风格,米芾在元佑年间遍临唐代名家,集古字,极力思变求变,不断地在技术因素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
3.绍圣年间的作品。也就是米芾在43岁~48岁写五年间的作品。如。《粮院帖》《伯充帖》这一时期米芾的书法进入了定型阶段,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并能自如地加以表达,体现出了从容,不激不厉,流畅,圆浑,随意天真,饱满轻松的艺术风格。下面看原作和临习作品。
4.元符年间的作品。这个时期米芾是48-50岁。米芾的书法进入了完全成熟阶段。如:《德忱帖》《中秋诗帖》。
5.建中靖国年间。这一时期米芾是51岁。作品有:下面看我的临习作品《临沂使君帖》。
6.崇宁年间。米芾52-56岁。作品有《面谕帖》《复官帖》《研山铭》等58幅。请看作品。
7.大观年间。共有25幅作品,有8幅是自创作品,17幅临习作品。著名的作品有《多景楼诗》《公衮帖》。由于篇幅的原因大家去百度看看。
米芾传世墨迹有“行书三帖”、“草书四帖”、“箧中帖”、“逃暑帖”。其中“行书三帖”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草书四帖”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箧中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逃暑帖”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行书三帖”中的“叔晦帖”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二十九点六厘米;“李太师帖”纵二十六厘米,横三十四点五厘米;“张季明帖”纵二十五点八厘米,横三十一点三厘米。“草书四帖”中的“元日帖”纵二十五点一厘米,横四十点六厘米;“吾友帖”纵二十五点一厘米,横四十二厘米;“中秋诗帖”纵二十五点三厘米,横四十二点四厘米;“海岱帖”纵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三十一点三厘米。“箧中帖”纵二十八点四厘米,横三十九点五厘米。“逃暑帖”纵三十点九厘米,横四十点六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