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艺术的起源是什么,竹雕如何收藏保养?
【导读】如今,收藏这一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收藏了解收藏。收藏品也越来越广泛,竹雕工艺品是其中比较热门的一项。对于很多收藏家们来说,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竹雕工艺品具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得到了收藏家们的拥护。但是,收藏之后还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竹雕工艺品的保养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防止碰撞、避免摩擦
工艺品很重要的就是其外观,如果上面留下了划痕,不仅会损害竹雕工艺品的美观性,严重的可能会对竹雕工艺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移动竹雕工艺品时一旦你个要轻拿轻放,并尽量少移动。
第二,气温均衡、湿度适宜
竹雕工艺品的材料是竹子,而竹子在湿度和温度不适的情况下会造成损伤,比如霉变、变形开裂等。所以要保持竹雕工艺品的质量一定要提供适合竹子保存的温度和湿度。山东收藏网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保存竹雕的最佳环境应该具备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
第三,保持干净,介绍清洗
工艺品上面要保持清洁,不能积灰藏污,清洗时,不能使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而应该用软布轻轻擦拭,若有难以擦掉的污渍,可以***用少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进行擦除,保持其光彩。
【结语】以上内容主要讲了竹雕工艺品的保养,上面的内容都是看起来非常简单,而实际上很难坚持,所以,对于收藏者来说,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和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收藏者最好的品质之一。希望大家都能够保存并养护好自己的竹雕工艺品,使其保证品质,不断升值。
如果建乡村博物馆,哪些东西必须收藏?
我们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农耕文化虽然已经远去,但在心头无法忘却。近期回到老家,在柴房里,居然看见了这些农具,拍照,记录,给点文字以纪念。如果有一座乡村博物馆,这些东西必须收藏。留给城市长大的人以及未来的人们看看,告诉他们那些光阴的故事......
1、耙锄——我认为应该是这么两个字。土话是这样叫的。用耙锄把土拉起来,手腕使劲抖动,把土里的草根梳理出来。
2、点梢——农村种麦子的时候,用柴草加牛粪干饼放一起,上面堆上土,然后点火烧制成干草灰,再拌上大粪,这样就制成了基肥,点梢就是用来装基肥的,前面的人在田地里点种,后面的人在点梢里抓一把基肥覆盖住***。
3、打杵叉、撑杵—名字和实际相符,农民的智慧。在山上砍树之后,需要肩膀扛回去。途中需要休息的时候,用这个工具撑住,靠在路边的树干上;或者左边肩膀扛树,打杵叉放在右边肩膀上翘住树干,这样可以把左肩膀的力量分担到右肩膀。没想到普通农民竟然把杠杆原理运用到了极致。
4、竹匾—用来晒一些稻谷,黄豆之类的农作物。比放在地上晾晒要好。通风透气,农产品容易被晒干。
5、耕犁—耕牛在前面,牛的脖子上套上一个额篼两侧用铁链与犁相连接,用它耕田耕地。最初的耕犁是木质的,后来改用铁质的了。
记得前年上山东一个地方去旅游。路过一个乡村的民俗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好些农具都是老一辈农村人艰苦创业的见证。看见那些曾经非常熟悉的物件,心里感到非常亲切。如今,它们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静静的躺在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评论。对物思昨,令人感慨万千。
如果我们这里真的能建乡村博物馆的话。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放进里面。因为它们曾经是农民们生存的动力,浸透着他们创造的智慧。
比如有保存完好的木犁子,播种的木楼。木把锄,镰刀。磨刀石。耙子,牲口身上的全套配具。独轮车。可以说,有了这些配套,农民们才能在土地上大展拳脚,一步一步实现了温饱。
纺花车,织布机,煤油灯,小软凳,蒲团。有了这些工具,妇女们日夜操劳,纺花织布。大人和小孩一年四季才有了穿的衣服,再也不会大冬天受冻。
农村人过去手工缝制的对襟棉袄,大腰棉裤,小孩的”爬蚱皮”棉裤,对襟小马褂。虎头小棉靴,芦苇拧的草鞋,做鞋的鞋样子,刺绣的圆形竹撑,等等,估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比如:煤油灯,马蹄灯,铁桶手电,烟台锅,旱烟袋,洛馍的凹子,五升斗。石磨,对对(给小麦等谷物脱皮的石器),辗场的石烙子。衲鞋的锥子等等太多了。
如果建乡村博物馆,哪些东西必须收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原始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野,正被新型农用具和生活用具替代和改变,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建乡村博物馆,个人认为农耕用具、生活用具必须收藏(也可以按当地的竹编器具、木制器具、铁制器具和石制器具收藏)。
农具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工具,必须保存。不妨列举一二。
一、锄头
二、犁铧
三、搭斗
四、风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