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艺术展览羽毛

  1. 艺术需不需要道德?

艺术需不需要道德

我认为不需要

曾听过一句话:一流的教授基本只展示自己专业学术能力,二流的教授才热衷于展示自己的道德人品。这句话用在艺术评判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只有专业不怎么好的人,才喜欢拿道德人品来说事,实际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而真正一流的人,是用不着或不必要专门展示自己的道德人品的。这当然不是清高或高傲,而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

  这其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厘清:

艺术展览羽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是道德高低确有标准,但就世俗的人际层面而言,道德人品本就是个无法说清楚的事。跟你关系好的人,可能会认为你人品很好;跟你关系不好的人,可能会认为你人品很差。恭维你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品格很好;不喜欢恭维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品格乏善可陈。专业能力很强的人,一般不喜欢谈道德人品;不喜欢搞关系的人,不喜欢谈道德人品;专心于专业工作的人,不会特别专注于人际,但不等于不懂得为人之道。人类需要的是真诚的赞美,但不需要违心的恭维。真诚的赞美与真诚的批评一样,是一种最高的善。

  二是艺术与道德之间,本就不能划等号。艺术是艺术,道德是道德。艺术无法取代道德,道德也无法取代艺术。艺术是与美有关的,道德是与善有关的。美的问题属于艺术学或美学范畴,善的问题属于***学范畴。艺术学与***学虽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过去也有美学家说美的就是善的,善的就是美的。美是最高的善,善是最高的美。这句话也对也不对,但至少不准确。美与善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来说,美的就是美的,美的未必是善的,善的也未必是美的;广义来说,美也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善是一种最高的美。但这里的善,不是简单意义或世俗层面的道德人品,而是指人的一种精神、格局和境界,或对人类的一种精神上的贡献。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在个人的道德品格上未必尽善尽美,甚至满是缺憾,但并不影响其伟大。汉代人为了展示自己对学术的虔诚和理想可以去伪造先秦经典,钟繇为了获得蔡邕笔法不惜盗掘韦诞墓,米芾为了炫耀自己的晋人笔法不惜将自己伪造的王羲之作品宣称是真迹,康有为提倡一夫一妻制但自己却有六七个老婆,罗振玉与郑孝胥为了获得溥仪的恩宠在溥仪面前互相诋毁,张大千为了展示自己的古典笔法可以去伪造古画,鲁迅为了丁点小事不惜和兄长周作人闹翻,齐白石为了一丁点润格可以和朱屺瞻翻脸,徐悲鸿刘海粟这一对近代美术史上的老乡兼冤家既互相敬重又是非缠绕……凡此种种,在常人看来,皆是有悖伦常之事,但他们的艺术成就与地位,并不因此而有所降低。

艺术展览羽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艺术需要道德

只是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艺术等于道德,而是表现在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艺术对道德的影响上。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自己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评价

艺术展览羽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作品《马拉之死》以前高中历史书上就有这幅画,表现得是画家的好朋友马拉一个为革命斗争的英雄,被女保皇党科尔黛刺杀的情景

在这幅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压抑,对死者的同情,以及对刺杀者的控诉。画家在画面中就流露出他的道德评价。

再如西班牙画家戈雅《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图是百度上找的)

表现了画家强烈的爱国精神,画面上手无寸铁的起义者不是失败者,而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与手拿***内心怯弱的法国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彼得 勃鲁盖尔《伯利恒的婴儿***》👇👇

表现得是宗教题材。说的是大希律王为了将耶稣扼杀在襁褓之中,发动了***全城两岁以内男婴的残忍之举。圣经上说:耶稣诞生后,东方三博士朝着耶稣出生的伯利恒方向去朝拜。犹太人希律王在耶路撒冷见到这三位博士,问他们去何处,他们答说去伯利恒拜见犹太人***。希律王很怕这个***长大后要夺取他的王位,于是下令将伯利恒的城内外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婴统统杀死,以为这样一来,可以消除祸根。犹太王派遣军队先到伯利恒挨户调查婴儿出生的户口,然后下令处置。

聪者听于无声,智者见于未形。

艺术需要道德。

德艺双馨是艺术家的基本要求,艺术家既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要有高超的技艺。

艺术家作为公众人物,需要爱惜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旦毁掉人设,再高的技艺也将被冻结。艺术家被期待向社会提供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用道德之光照亮艺术的天空,更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1249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