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艺术收藏

纸质艺术展览

  1. 未来纸质书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对此你怎么看?
  2. 现在还有人愿意写纸质书信吗?

未来纸质书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对此你怎么看?

纸质书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从甲骨文——到竹简——到纸质书,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发展

纸质书易于阅读,保护视力,实用性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适合各类群体读用,是保存文献资料和历史档案的最佳途径。

纸质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与纸质书相比较电子书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只是储存空间大了,表现形式多样化了,携带和阅读更方便了。但阅读电子书籍也会受到区域、网络、设备等制约,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储存过程中,一旦遇到外界冲击,将会被摧毁,并且很难恢复。

虽然从纸质书到电子书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纸质书作为记载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永远不会、也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纸质书会全部电子书代替,会退出历史舞台,我觉得不会的,观点如下:

纸质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电子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他的优点是:携带方便,阅读也比较方便,图书储存量大。缺点:电子书如同快消文化没有纸质书籍阅读气氛,真实感比较强。

2、电子书与纸质书消费群体不同,电子书消费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纸质书是中老年人和文化层次低的人。

综上所述,纸质书是不会被电子书代替,也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是各有多长,相互补充吧

纸质艺术展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纸质书不太可能退去历史舞台,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需求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况且,电子书也不是样样都好。看电子书对眼睛伤害很大,本人就深有体会,相信很多人和我的感触一样

看纸质书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文化品味,值得坚守和提倡。

喜欢纸质书,不费电,不费眼睛,不可更改,更饱含着作者和编辑们严谨的生命体悟和态度。试问人的大脑能把纸质书学完吗,能学多快啊?不在多,而在精。这些都是电子书不可替代的。它可以与生命的节奏同拍,这就够了。

只有那些保存了人类文明精华的东西,跟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东西,才值得把它赋予纸质的形式!

首先,现在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工具书比如讲词典、大型专业化的词书,这类型的特点就是所有涉及专业的人士都要大量、频繁的使用,所以它必然要满足便利性,因此这种类型的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凡是跟获得知识尤其是实用知识有关的书,以后也不会有了。这种类型的完全可以靠电子的东西来替代。

最后讲,只有那些保存人类文明精华的东西,就是文史哲的东西,和人的精神活动有关的这些思想的东西,它才值得赋予纸质的形式。比如,《圣经》、《论语》、《水浒》等,大众不满足看电子版的,这样就是人类文明经典保存起来。

现在还有人愿意写纸质书信吗?

现在,每年还收到纸质书信数封,都被我我宝贵的珍藏起来。

前不久去参加一个纸质书信的展览,让人感叹不已,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写纸质书信。其实,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靠书信往还。我曾见过山东藏书家袁滨先生苏州王稼句的纸质通信,两三百封,那是乐于书写的年代。

我这才想起,20多年前的一大包书信,数量有上百封,当时就装进一个纸箱里,跟随着我东奔西走,也还是随身携带,更有当年同学的书信,虽然有时字迹潦草,但能读出一二。这样的信件在今天少见了。重读书信,不禁让人感慨时间的流逝。

有段时间,曾想跟朋友通信,这样看上去很慢,但却足够美好。然而,朋友将电话打过来,是不是有病啊,怎么想起通信?微信,电话都有,说什么事都十分的方便,犯得着去写信吗?我想也是,固然这只是个人的喜好,但也不必强求别人像你这样的生活嘛。如此,写信的念头只好作罢。

爱逛书市,也就经常遇见这样那样的书信,虽然多半无价值,也就无人收集整理。我的朋友云从龙也爱逛书市,就买到了一大叠书信,结果他根据这个书信整理出出版了一本《明星与素琴》的书。这本书取材于三种原始档案:一封贺明星写于1948年12月的入党自传;1949年5月到1951年3月贺明星与王素琴的35封通信;1956年和1968年关于王素琴的政治生活材料。看看,这就是差距。

不过,现在只有老一辈学者爱写信,在信里似乎才能找到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许过不了多少年,写信这个词语被电子邮件所替代吧。但愿这个过程会慢一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enhilltechnology.com/post/1237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