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翎子是怎么制作的?
京剧舞台上,有些角色的盔头(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总称)上插着两根长长的羽毛,那就是“翎子”。为何要插“翎子”,据说这是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的发明。 有一种鸟,古人叫做“�i”,现在叫做“褐马鸡”,好斗且不畏死。赵武灵王取此特点,让武士们在头冠上插戴�i羽,以示骁勇。 京剧便沿袭了这一做法。可是�i鸟的尾羽不长,在舞台上并不好看,所以就用与�i形似的雉(野鸡)的尾羽代替,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装饰的美观。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称“翎子功”或“耍翎子”。佩戴翎子的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而庄重沉稳的将帅、文职官员以及被认为是属于正统王朝的人物,基本上都不插戴翎子。 (摘自《文史博览》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