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竞买市场上的最终赢家是谁?
在拍卖市场业绩斐然、藏家热情持续高涨的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未来拍卖价格到底将被推高到什么位置,拍品价格和价值的比例会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很多从业者心中充满疑虑。
“拍卖市场‘疯’了,图录越来越多,以前用袋子还能提得动,现在几十本装在箱子里搬也搬不了”。出货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却被人拿来炒作,“他们眼神中的我和我眼神中的他们都是一样的奇怪”。
行家们也开始对价格感到迷茫,以前他们对拍品价格会按照之前一年或者一个时间段的价格进行合理估算,现在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谁都不会预知,下一场会不会有一个新人,带着一笔资金,用势在必得的心境将一件拍品推高到令人难以企及的价格”。例如一件藏品是以古玩市场上的流通价来认定其价值呢,还是以刚刚拍卖出的成交价来定价呢?也有人认为拍卖会上这种强劲的价格走势,可能会使新进买家对价格的乐观估计过高。“毕竟古玩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你把之后三五年的价格空间都买断了,再出来好的作品,又能有多高的承受能力呢”。其实很多人看到了这一点,但从目前***紧缺的状况来说,价格的失控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谁能买到谁就是赢家,根本无暇考虑后果。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参与交易的主要分为两种人:投资者和收藏者。投资者一般是指那些购买艺术品目的是将来卖出时牟利的人;收藏者则是指那些买来艺术品主要是用来把玩、装饰和研究的人。
眼见为实的是:内地出现艺术品市场二十年多年来,一直将艺术品收藏在手不卖的人增值是最大的,他们是拍卖市场的最终受益者。
收藏者对艺术品由衷喜爱,购买艺术品时对于买进价格和时机也许并不十分在意,而且对买来后的价格走势也不十分关心;而投资者目的为了赢利,他们比较在意买进和卖出的时机和价格,经常关注艺术品的市场走势,计算自己的投资回报率,到了利润丰厚的时机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投资者与收藏者的身份常常会出现转换。一开始,由于缺少资金,不断买卖艺术品赚取差价成为必然。投资者在交易中经济实力得到了不断增加,并在研究中对自己的藏品产生了更多的情感爱好,同时,他们在交易实践中也会发现,艺术品攥在手里的时间越长也许收益就越多。
因此,如今,一些投资者慢年慢走进了收藏者的队伍,其手中藏品出手的频率逐渐在下降。他们开始着眼于:留好货,出次货,逐渐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收藏体系。人们从短线投资慢慢走向中长线的持有和收藏,这就是如今拍卖征集中遇到越来越多惜售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拍卖场上“生货”、“精品”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
有许多人本身同时具有投资者和收藏者的双重身份。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买了就不打算卖,而为了手里的资金能不断增值,还要去买卖那些也许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但有利可图的艺术品。我的一位朋友喜欢收藏那些上古的青铜器、佛头和老窑瓷器,但每天在经营牟利的是清三代的瓷器;也有这样的收藏家,目的在于收藏古代书画,但也参与买卖瓷器和近现代书画,后者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和赢利,挣了钱最后还是去买古代书画来收藏。这样双重身份的人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靠投资某些艺术品去挣钱,挣了钱再去买特定的收藏品,投资、收藏两不误。
也有些人的收藏和投资的目的会随着时间改变。原来买了某件艺术品打算出售的投资者时间长了对该艺术品产生了感情,最后不打算卖了,使其变成了藏品;也有人买的时候是打算收藏不卖的,随着自己对藏品的研究和搜集整理,逐渐将多余的、不成系列的藏品卖掉,再去寻找自己缺乏的失群或特色的品种。
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收藏家们总是十分挑剔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拍卖品,他们不会是什么都买,但一旦选中,就会不遗余力,志在必得的争到,这常常是很多拍卖会上拍出“天价”的原因。而投资客则不同,他们只要有钱赚就好,并不会太挑拍品,什么都行,只要有利可图。投资者构成了拍卖场上一支生力大军,他们也许不会去争出“天价”,否则未来的利润空间也就没有了,但他们什么都会去争一下,便宜就买,贵了就放。投资客在拍卖场上则最怕出现收藏者与自己竞争。这样投资者与收藏者各取所需,构成了拍卖场上的缤纷色彩。因此,拍卖行喜欢拍出“天价”,更喜欢高成交率;喜欢艺术品收藏家,更喜欢那些投资客。
拍卖市场如果只由收藏家们构成当然不错,市场上只买不卖或多买少卖,没有追涨杀跌,市场稳定,泡沫较少,但由于大家都只买不卖,容易形成货源紧缺,市场规模会越做越小,供不应求也会造成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拍卖市场上,拍卖品不能充分反复地出现,得不到充分的换手和交流,市场则显得单调乏味,艺术品的增值效果更无法体现出来,拍卖市场也难以生存。因此,拍卖市场上需要一定的投资客,甚至是投机客,正因为有了他们,拍品***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出来,有买有卖,买了再卖,卖了再买,有短线投资挣钱就出的,有做中线投资和长期收藏的,市场艳丽多姿,艺术品的增值、贬值、上涨、滞涨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拍卖品才能得以充分换手。
但市场上不能都是投资客,大家都去追涨杀跌容易造成市场的急涨急跌、忽高忽低而不够稳定。就像股票市场上不能都是由做短线的散户构成,主体还是要由做中长线的企业股东和各类投资机构构成,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市场的频繁涨落而给企业经营带来麻烦!
拍卖市场十分需要稳定的收藏者,也要有一定的投资人。如果只有收藏者,市场是会十分稳定,但货源紧缺则无法吸收新的投资者进来,也影响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和发展,很容易做成一个死水一潭的市场!有了一定的投资者甚至是投机者,市场就活了起来,总有人买,也有人卖,大家都有事可干,市场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奢侈品投资真的有必要吗?卖奢侈品真的能赚钱吗?
首先简单的回答:不能!完全不能!但事实并不像上面那六个字那么简单。我的专栏里还没写完的系列文章 珠宝的价值 第一篇,就是探讨底奢侈品以及奢侈需求的由来。详见:珠宝的价值(一)——我们为何需要珠宝(奢侈品)文章里,我基本上阐述了一个概念:奢饰品应该是在一定社会阶层或一定圈子内的能起到一定社交性价值的物品。上面这个概念换句话说:无论你心中的奢侈品是什么,它一定是要拿来用,而且是在适当的圈子和人群中使用,才会体现出意义!话题里有“包” “二手”,那么***如题主买了个奢饰品包包,好好放在家里保养着完全不用,一直跟新的一样,视情况而定,这个包可能能保值。但同时对于题主来说这个包也失去了奢侈品的意义,因为你不会拎着它去任何的社交场合,这个情况下这个包不是奢侈品,而是个投资品。如果你把她当做奢侈品来看待,则包是需要用的、表是需要戴的、珠宝是需要戴的、酒是拿来喝的,难以避免的这些都要出现损耗,如果你不是什么***人物,因为自身的经历给这些随身物增加历史、故事方面的附加价值的话,随着损耗慢慢的都要掉价,而且终有消耗完的一天。当然珠宝和手表更耐久一些,也许好好用好好保养传个几代变古董也说不定,但那也不是奢饰品或投资品意义上的保值或增值。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由大V佐藤谦一的一句话“爱马仕是日用品”引发的,我在我的答案上明确的给了奢侈品下了一个定义:在一定社会阶层或一定圈子内,少数人拥有,多数人渴望的物品。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就目前看来基本没有任何升值可能,包括手表在内,(不包含宝石玉器之类,个人觉得那个不应归为奢侈品之中),具体[_a***_]去日本或者香港的中古店看一看,除了Rolex的一些型号例如这两年大火的绿水鬼,黑水鬼以外,其他手表或者包包(小江,伯爵,宝铂&爱马仕,lv之类)全部都是不同幅度贬值,总结一句话,这个东西就是爱好,不要作为投资,喜欢就好。
两个问题分开说,先说第二个,卖奢侈品赚钱显然包含两个方向,如果是谈论做经销商、品牌代理或垂直电商,依靠中国国内逐步回暖的本土购买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经营思路,赚钱与否和一般零售企业一样,看经营。如果是说私人买卖奢侈品希冀依靠升值赚钱,那么就与第一个问题相联系,结论是——机会不多。
“奢侈品投资真的有必要吗?”这个问题有两个误区,首先,奢侈品投资不是一个宽泛的常规意义上的投资方式,与之相近,或者有混淆的,是“艺术品投资”。很多人看到诸如索斯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公司会有珠宝拍卖、腕表拍卖、手袋拍卖专场,或是名酒、名车等,认为这就是奢侈品投资的“前景”。事实上,往往忽略了一个定语——“古董”——古董表、古董车。一旦拥有这样的定语,事实上拍品已经跳跃出了奢侈品的范畴,进入了艺术品、收藏品的范畴。
其次,明白了奢侈品和艺术品的区别,作为投资而言,奢侈品一定不是一个好的方向,也就更谈不上“必要”二字。但一些评论的全盘否定也并不可观,仅在升值这一属性上,虽然大多数奢侈品不具备,但仍有一小部分是可以达到的。
在珠宝、腕表这两个公认的“硬奢”品牌,和手袋这个常规奢侈品门类里,有一部分“***”产品是具备一定的保值乃至升值属性的。需要区别的是,这与奢侈品管用的“饥饿营销”不同,不是品牌可以减少产量营造品牌价值,而是由于宝石稀缺性(珠宝)、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腕表)、原材料产量及制作周期(手袋),导致产品产量极少或乃至孤品;或某一在常规产品的基础上附加了“致敬系列”特殊标识或工艺的少量产品,是具备一定升值空间的。
但事实上,这类型产品极少会在品牌店铺或常规市场流通,多数在未出场,或刚刚问世已经被资深藏友或渠道商抢购一空。
另外,投资所对应的往往是“升值”,最少也是“保值”,而事实上,奢侈品不仅在这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甚至“变现”都有一定的困难。国内具备权威的检验机构很少,正规收购二手奢侈品的渠道也不多,而且价格波动往往极大。因此,绝大多数奢侈品在现阶段,消费者仍应以“消费”为主,或因个人对品牌或设计的钟爱,在具有消费能力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进行个人爱好偏向的收藏,投资的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