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天门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他在湖北楚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天门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名扬海内外“陆羽茶文化”,还有填补了空白的“石家河文化”声名远扬的“状元”文化。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 “天门民歌”、“天门曲艺”、“天门花鼓戏”、“天门渔鼓”.还有天门“皮影”、“天门糖塑”等等,民间的民俗文化,韵味独特,堪称文化瑰宝,天门“糖塑”、〝天门民歌”进入了国家非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荣获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殊荣。
一,天门的戏曲文化
地处江汉平原的天门 ,文化底蕴丰富,最具代表特色的就是曲艺 ,天门的曲艺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演唱风格和手法自成流派,主要有天沔小曲、天门渔鼓,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天门道情等等。这些曲目曾获得国家和省内多次奖励!
二,天门的饮食文化
天门的菜谱以篜煨最具特色,天门与仙桃等地的蒸菜,色香味俱佳,只要品尝过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有资料显示,天门的篜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三,天门的文人与文学
天门除茶圣陆羽外,还有竟陖派的文化名人,即中国诗文的一大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的诗词当时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天门文化历史悠久,其寓意博大精深,这些都是天门祖辈智慧结晶,作为一个天门人,应该感到自豪和光荣。
我的老家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那边地势高耸,自古以来都出产的小麦,玉米,高粱比较多,都是靠天吃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北方比不上南方的富庶,雨季和气候更加比不上,但是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人文。比如说,北方最盛产的是苹果,而且价格低廉,经常销往沿海等大城市。我的家乡在甘肃省灵台县,他因周文王伐密须国得胜回朝祭天的土台而得名。当地也出土了很多古代的器具文物,也有唐朝“牛李党争”的牛僧孺,也出自于我们那里。也有针灸学的鼻祖皇甫谧,秦朝在此地设置了鹑孤县,属于三秦大地。
记得小时候过年才是最热闹的。那时候在外打工的叔伯兄弟都回到了家中。坐在一起话叙长短,聊着家常。到了过年时节放烟花走亲戚。这家乡的美食,别有一番风味。凉粉,油饼,凉鱼,油糕,甄糕,麻花,豆腐脑,还有主食臊子面,拉面,刀削面,裤带面等等。如今身在南方,每每想到此,总是令人遗憾。
莆田过年有以下两种地方习俗:第一个是一年过两次年,莆田是大年初四,仙游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第二个是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盛况赛过春节。元宵节期间,莆田人举行游灯、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冲花、赤足蹈火、爬刀梯、打铁水、皂隶舞、莆仙戏等等。
谢邀;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自治州,距省会兰州117公里,临夏州境内,有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十八个民族,我的家乡有她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临夏又称河州,民俗文化包括,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昰流传在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形成于民沫清初,因表演内容多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内容而得名。还有河州花儿,歌唱民间故亊,用唱的形式,诉说男女爱情故亊等,还有***砖雕,汉族木刻,雕刻葫芦,特色建筑,紫斑牡丹等,还有特色小吃,临夏彩陶,临夏和政化石博物馆,民族饮食有手抓羊肉,大盘鸡,牛肉面,酿皮子,甜麦子,发菜,各种美味油炸食品,炒大豆也很有名气,各种面食应有尽有,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民俗文化,我的家乡正在发展中,城市干净整洁,人民素质不断提高,正在用新城市面貌向外界展显。。
我的家乡位于豫北重镇滑县,我们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以生产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有“豫北粮仓”之称。我们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总人口140多万,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我们这里的民俗活动主要集中于春节和正月底的道口古城庙会。道口镇是滑县***所在地,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滑县段)穿镇而过,“道口烧鸡”名扬天下。从正月二十六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九,古城道口将上演轰轰烈烈的“火神庙会”。庙会将会上演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花船竹马,背阁抬阁等民俗艺术。前面的大家都知道,也都看过,我重点说一下“背阁抬阁”。
“背阁”一词顾名思义,“阁”就是“放东西的架子”的意思,“背阁”就是人背人,表演的时候会把盛装打扮的小男孩或小女孩固定在几米高的阁架上,或者踩在一枝花上,或者踩在枪尖上,令人感到很奇妙。
“背阁”分为两层,一般需要两个或者三个人表演,上层或者下层都需要乔装打扮,人物形象取自于戏剧,一般都是穆桂英,花木兰,青蛇白蛇等,背阁游街表演的时候,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抬阁”是由四个或者八个人抬一个花杆或者轿子,轿子上有精巧的机关,机关上坐着或者站着几个小演员。用一根棍子就能撑住小朋友,也挺危险的。不过小朋友却安然无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表演的神奇。
现在的抬阁早已不用人抬了,底座换成了机动车辆。架子也从木制的变成了钢筋材料,更加结实好用了。
由于经济发展的热潮,古老的民俗艺术逐渐式微,今天依旧有幸看到这些表演,说起这些民俗,我仿佛回到了孩提年代,坐在高阁上颤颤悠悠,提心吊胆……
甘肃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1.兰州社火。源于古代赛神祈福的兰州社火队的排队、角色很有讲究。打头阵的是风婆、雨师,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其后是大头罗汉戏柳翠。系为一个戴大头面具的僧袍和尚,围绕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戏而舞。继之为春官老爷坐龙杠。春官老爷,为春季之官。其形象颇似戏剧的丑色:戴圆翅乌纱帽,涂白眼窝,八字胡,着红官袍,持折扇,坐于太师椅上,颇为滑稽可笑。再后为十二三对竹马子古装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后背装置纱制马头、马尾。其后是“船姑娘”,再后是推车子、狮子滚绣球,更有兰州的太平鼓表演。
2.陇东送财神
据民间传说,财神是道家所奉诸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名赵公明,手持钢鞭,身骑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赵玄坛,俗称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灾,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过,也有人认为,财神是赤脸丹凤的关云长,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宝马,在中国文化中称为“义绝”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农村,一直都有送财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据说,初一一出门,就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陇东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3.秦安灯谜
秦安的灯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宵佳节,历史相当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并发展,解放后才由***及有关部门组织举行。
元宵佳节,县城和部分乡镇都崇尚观灯猜谜。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六七结束,称为倒灯,多为夜间,少为白天。常见的手工灯有宫灯、转灯、纱灯等数百种,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的地方还搭五彩缤纷的灯门。元宵佳夜,县城机关单位或较大的乡镇都习惯举行破字猜谜活动。字谜内容多为创作与传统相结合,书写在长条各色彩纸上,贴在各种花灯上,人们一边观灯,一边猜谜,丰富多彩。解放后,灯谜发展较快,县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举办灯谜会。1998年3月,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研究交流灯谜活动内容方法等。县城内活动比较集中的有泰山庙和县总工会等地。
4.酒泉地蹦子
在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表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点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对神灵祈求的、对官府褒贬期望的;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悦心情的;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的;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自唱主要以膏药匠为主,他可以根据场合、对象自编自唱,大都唱吉庆的内容。地蹦子的唱词里既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酒泉的风土人情,也根据时代发展,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